当前位置:首页 > 追本溯源 > 阿诗玛文化 > 民族服饰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06
不同区域的撒尼彝区,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历史渊源和语言上,同样反映在服饰上。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不同区域的服饰没有明显的差异,进入青年时期后,差异就越来越明显了。大体而言,撒尼人的服饰可分为圭山型、石林型、丘北型三类。
圭山型女青年服饰
从昆明搬迁来的撒尼人被称为“底玛人”即“平坝人”,这部分人现大部分居住在山区,但由于他们是从“平坝”搬迁来的,所以现在仍被称为“平坝人”。同时,因为这里的女青年的头饰为“圆包头”,所以又被称为“圆包头人”。这些人居住在老圭山为中心的区域,其服饰称为“圭山型”。女青年衣服长过膝,右斜襟衣,袖管宽大,袖口嵌镶二道宽花边,右斜襟边布钮扣,左侧挎一长方形青布作里,外用金绒或洁白绵羊皮作壳的掀背,系围腰,并将其一角折收别于右腰带上。圭山型撒尼姑娘服饰比中老年妇女服饰色泽鲜艳醒目,清新秀丽,颇具特色。未婚姑娘的服饰把本民族刺绣的精华都集中在自己头饰、挎包、披背和围腰,尤其是头饰上。撒尼姑娘绣花包头,撒尼人称 “哦姐”,它是戴在撒尼姑娘头上的“帽子”。绣花包头呈半圆形,是用彩色丝线和精巧的刺绣构图案来装饰。 绣花包头制作也十分考究。首先将一块宽 5 厘米薄片扭成半圆形状,用棉布或青布绕 2 至 3 道 ,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颜色布条缝制成长约 80 厘米,宽 10 厘米布条,边沿镶上银制银泡泡 ( 撒尼语称 “卡仕玛”), 就像光彩照人的彩虹围在木片上,两侧耳朵上方插上一对绣花图案的三角形 “彩蝶”( 未婚女子两只彩蝶都竖立,笔挺;若结婚后 , 就将一只彩蝶平放于头顶 , 到60岁以后 , 两只彩蝶都平放于头顶,七种颜色也减为黑、红两种颜色 ) 。用五彩丝线精心绣上奇花异草的两色布条从左到右横搭扣于包头顶上,远看像一条艳丽的彩虹飘在姑娘头上 , 如一对彩蝶在花草丛中比翼双飞。右后侧垂吊一束白色的串珠 ( 撒尼语称 “枪娃”),自然下垂于胸前 , 走动时发出悦耳的响声;舞蹈时,串珠随着舞姿变化,头的摆动优美、自然、 和谐,为撒尼舞锦上添花。
据说撒尼姑娘的包头是忠贞爱情的象征。相传这绚丽多彩的花包头 , 是为了纪念古代一撒尼妇女自焚殉夫并与其夫同化彩虹而来的。从此撒尼姑娘将彩虹绣在包头上,还要缝两个绣花的小三角,来象征是两个投火殉情的人被扯下来的衣裳角,表示要像他俩一样,为了忠贞的爱情,赴汤蹈火。所以撒尼姑娘从小精心缝绣花包头,珍爱自己的包头,以表示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贞。撒尼姑娘若有意中阿黑哥,就把包头上的一只彩蝶赠与对方,另一只则把它平放在包头上,因此,已婚妇女不再插有两只彩蝶,也无串珠。中老年妇多用黑、红两色丝绒或绸缎做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