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欢度国庆
作者:武文婷 来源: 发布时间:2007-10-04
月湖三弦悠悠驿道深
月湖印象:远看它,一座独立的大山,绿色的树林将它包裹;走近它,村舍、田地隐于林中,与百年大树相伴;鸟瞰它,清澈的月湖如“一弯新月”抱着山林,连住村舍。把五官都叫醒,你就能闻到“密枝节”里共享的饭菜香,听到三胡悠悠的乐音,看到欢乐的舞蹈,更能寻到那久远的马蹄印迹。在这里,月湖的撒尼人喝的是湖水,唱的是山歌,伴的是绿荫,乐的是生活。
重访古驿道
穿过村舍,拜完山神,不觉间已经置身于古代驿道之上。月湖村旁的这条古驿道,始建于宋朝,宽约3米,整条驿道由一块块巨石铺砌而成。千年的风雨沧桑,已经磨圆了巨石的棱角,留下的,是一串串深深的、记载着历史的马蹄印。独自沿驿道一路向前,踏着前人留下的足迹,遥想千百年来人来人往的影子。叮叮当当的马帮铃声、挑担的“杭育”声和车轮的“吱呀”声都早已远去,但文人骚客在各处驿道上留下的诗句,却至今还散发着墨香。驿道连接四方,走在上面,平时宁静的生活便流动起来。今天的古驿道早已远去了马铃声,回荡的是村民们向往幸福生活的欢声笑语。
悠悠三胡琴
三胡形似二胡,只是三胡多了个耳一根弦,拉的弓上马尾分成两半,从三根弦中间穿过。石林彝族撒尼人、阿细人拉三胡时是站着,把三胡按在腰部边拉边舞。我们常见的是二胡演奏,三胡演奏仅见于石林彝族民间乐器。
在月湖村,一位名叫普照光的民间老艺水从祖辈那里继承了制作三胡的高超手艺,月湖村的村民都骄傲地说:“普老十七、八岁就是做三胡的一把好手。”今年 60岁的他,拥有现今为止最大的一把三胡,重约28公斤,老先生还可以将它绑在身上边拉边唱。这把大三胡适老先生的宝贝,他用了7年时间完成了这把三胡的制作。更值得一说的是,普老的三胡是纯手工打造的,而且胡底是根据自然树形镂空制成,每把三胡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相当的收藏价值,这样的手工三胡,已经卖到了世界各地。想拥有一把普老制作的三胡,你可是需要提前预订的。
老挖纺麻织布纵情舞
老挖印象:这里是彝族撒尼人最典型的居住地,那里有最原汁原味的撒尼茅草屋。每当农活结束或村中有喜事时,这里的男女老少就会“全村总动员”聚在一起,弹起三弦,唱起歌谣,舞起身体,把快乐撒到每一户、每一个撒尼人心头,把欢乐播种在每一寸、每一方土地上。这里的人士欢乐的,这里的屋是欢乐的,就连织布机的声音也是愉悦的,不信,你听……
纺麻——不曾褪色的记忆
“长到十六岁,父亲教囡做哪样?教囡织麻,麻团杯中夹,麻线弓头绕麻线场上浆,浆好机头挂,织得一段布”。 “泸西棉花长,路南麻线长,澄江金梭子,昆明的金梳子,宜良的金线梳子,陆良的银机架,路南的铜踏板,曲靖的踏板索,圭山的裹棒,织出一截布,缝给小姑娘穿来作裹布带”。
在这样的歌谣中我们寻找到了原汁原昧的纺麻老妇人,在一打、一梭、一拉的欢乐节奏中,条条麻线变成了实用的背包带,这就是在北大村乡老挖村看到的最漂亮的、最快乐的彝族奶奶。对于她们来说,麻是体现彝族服饰最具特色的部分。
彝家汉子们身上的麻布坎肩,既是他们的特色服饰,又是彝家妇女心灵手巧的体现。因此,彝族姑娘必须掌握的两门手艺就是纺麻和刺绣。
歌舞——跳动的欢乐音符
彝族能歌善舞,彝家山寨村村有舞队,处处闻歌声。撤尼人的跳乐成为老挖生态旅游宝贵的人文景观。《唱阿诗玛就弹阿诗玛》、《地名歌》、《情歌》这些歌舞;都是随伴奏乐器节拍载歌载舞,并且没有乐谱,是依靠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形式得以延续的。
大三弦舞也叫阿细跳月,节奏明快,热烈奔放的大三弦舞深得撒尼青年的喜爱。古老的石林彝族大三弦舞在19世纪八十年代从石林走向世界,走向全国。
小三弦舞也叫跳乐,弹拨出来的声音柔和动听,舞蹈动作诙谐优雅,称为“老人舞”。
跳老虎属于彝族的另种民族舞蹈。彝族崇拜老虎。有“虎的民族”之称。 节日庆典、丧葬、重大民间活动都有手持虎面具的舞者委加。虎面具最少两个,最多几十个。装扮成虎的舞者随鼓、釵、锣等打击乐队奏出的节拍做出各种动作进行夸张,没有统一规定的动作。跳狮子有求神娱神的本意,也有欢庆祝福的喜悦。葬礼中跳狮子、鼓锣釵齐鸣气氛热烈,老虎滑稽可笑的舞姿让人忍不住发笑,可以缓解因亲人故去过渡的悲痛。
有舞蹈不能没有乐器伴奏,除了月湖村的三胡外,只要有歌舞,就少不了彝家男人自制的三弦、月琴、笛子等乐器。这些音响不同,形状各异的民间乐器,都用彩带装饰,美丽大方透着浓浓的民族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