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遊動態 > 景區動態
作者:柳文煒 來源: 發布時間:2007-07-28
——雲南石林世界自然遺產的創新與發展之路
中共雲南石林彝族自治縣委書記 柳文煒
雲南石林是世界喀斯特的精華,中國阿詩瑪的故鄉。早在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當地群眾就將石林辟為了覽勝景點。1931年,石林正式建園。1978年4月1日,石林風景區開始對中外遊客實行售票遊覽,在石林旅遊業的發展史上具有划時代的意義。從此,沉寂了億萬年的石頭變成了“可以賣錢的風景”,開始徹底改變在貧窮落后中掙扎了幾千年的彝家人的生活。經過28年的艱苦創業,石林旅遊業創造出了讓石林人自豪、讓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2006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40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2.6億元,綜合收入6.5億元,旅遊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35%以上,成為全縣的主導產業。28年間,石林遊客人數翻了24倍,門票收入翻了3200倍,彝鄉各族群眾直接享受到了旅遊發展的成果。從一棵幼苗到花蕾綻放,伴隨着石林一路成長邁向世界的腳步,世世代代居住在深山石縫里的石林人,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石林旅遊歷史性的發展和跨越,讓石林人形成了強烈的共識:旅遊業是石林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只有發展大旅遊,才能實現石林經濟社會的大跨越。
十七年風雨兼程圓了“申遺”夢
當今世界是一個品牌的世界。縱觀石林旅遊業跨越式創新發展的輝煌歷程,最大的亮點就在於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品牌創建作為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持之以恆地付出了幾代人的艱辛努力。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地質公園、首批世界地質公園等知名品牌,已經成為石林旅遊走向全國、邁向世界的“通行證”,成為縣域經濟主導產業最重要的載體。摘取世界自然遺產這一最頂級的世界桂冠和殊榮,始終是全縣23萬各族人民人夙願和夢想。
早在1991年,雲南石林就開始了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艱難歷程。當時,石林是我國第二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五個景區之一,但由於技術准備不充分,申報文本中缺少與世界同類喀斯特地貌的系統比較內容,在國際權威地質學家的建議下,石林主動撤回了申報申請,為16年后再次沖頂贏得了寶貴的機會。
2006年,經歷了16年艱難曲折的漫漫“申遺”長路,雲南石林終於迎來了希望的曙光。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聯合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成為中國2006年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蘭基督城舉行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經過認真審議,表決通過將“中國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成為中國的第34處世界遺產,第6項世界自然遺產,進一步鞏固了中國作為世界遺產大國的地位。世界遺產委員會對中國政府提名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根據申報材料和許多專家所提供的證據,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南方喀斯特’在喀斯特特徵和地貌景觀方面的多樣性是無與倫比的,該遺產包括了精心選出的區域,這些區域保護和展示了這些喀斯特特徵和地貌景觀的最好范例,因而具有突出普遍價值。雲南石林代表了世界上濕潤熱帶到亞熱帶喀斯特景觀最壯觀的范例,是最好的自然現象和世界上該類喀斯特的最好參照。”石林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終於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
天道酬勤,當石林“申遺”成功的消息第一時間從遙遠的新西蘭傳來,17年的汗水和淚水,頃刻間迸發成了成功的喜悅,彝鄉23萬各族人民載歌載舞慶祝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我們深知,雲南石林能夠成功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是黨中央、國務院,省、市各級各部門,國內外眾多著名專家,社會各界人士,歷屆縣委、縣政府和全縣23萬各族人民十七年風雨兼程、持續奮斗、共同努力的結果。在石林的發展史冊上,將永遠記載着為石林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每一位領導和專家的名字;彝鄉23萬各族人民的心中,將永遠銘記着各級各部門的殷殷真情、親切關懷。
雲南石林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不僅是昆明的驕傲、雲南的驕傲、中國的驕傲,更重要的是將對昆明乃至雲南的旅遊業發展起到更大、更積極的推動作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旅遊城市初具規模
2005年10月以來,石林縣委、縣政府按照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要求,累計投入整改資金2.84億元,全面啟動了景區建園75年來投資規模最大的提升改造工程。目前,景區已拆除了有礙觀瞻的建築物1.3萬平方米,科學修復景觀面積6萬平方米,種植各種苗木13萬株; 實施了景區電網改道和入地工程; 開通了連接石林景區和昆明火車站的旅遊直通車; 設置了用中、英、法、日、韓等五種語言加以說明的人性化遊路指示標牌;新建了一批全國一流的生態環保星級廁所; 建成了國際一流水准的多功能遊客接待中心、喀斯特地質博物館、數字化景區一期工程和阿詩瑪生態文化園。
巴江是石林人民的母親河,沿江兩岸居住着全縣近60%的人口。2003年6月,石林縣委、縣政府分四期投資2.12億元,啟動了石林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環境整治和保護工程,徹底根治巴江流域的污染狀況。目前,綠化面積達12.83萬平方米,總投資6800多萬元的一、二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總投資3500多萬元的污水處理廠已經開工建設。清晨傍晚,全長3300多米的巴江帶狀公園寧靜而溫柔,披紗帶彩,曲徑通幽,亭台軒榭,碧草青青,鮮花綻放,婉如一幅不經修飾的水墨山水畫,不僅成為當地群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樂園,而且成了廣大中外遊客到石林休閑度假的必到之處。
2006年,石林縣委、縣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實施了石林縣城和石林鎮主要街道9萬平方米建築特色風貌改造和主要建築亮化工程。目前,石林縣城建成區面積已達4.5平方公里,縣城綠地總面積98.02萬平方米, 綠化率2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27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92平方米;擁有了天奇醫院等一批在全省范圍內處於先進的社會服務設施。一個風景如畫,配套設施日臻完善的園林城市,正在成為當地居民和中外遊客的宜居樂園。
科學保護全人類的共同瑰寶
石林是世界喀斯特地質地貌的精華和典型代表,大自然饋贈給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全縣23萬各族人民的共同家園,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人民群眾歷來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石林。石林縣委、縣政府每年投入上千萬的資金, 用於石林的生態建設、退耕還林和景區的各項保護工作。目前,在350平方公里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范圍內,已經嚴格划定了特級和一、二、三級保護區,累計投入資金近2億元用於環境整治;建立了由1000多人組成的縣、局、鄉、村四級資源保護網絡,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監管信息系統和環境資源衛星定位遙感監測保護系統。
石林是全省著名的山羊養殖區。2003年,省、市、縣各級已投入1900多萬元,在石林推廣山羊高床廄養;投入2000多萬元,扶持全縣農村大力發展以沼氣池建設為重點的 “一池三改”工程,4萬余農民徹底告別了砍柴拉煤的日子,用上了節能環保的沼氣新能源,每年相當於減少了3500余畝山林砍伐。“羊進廄,樹上山”,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傳統的養殖和生活習慣,解決了發展羊產業、生活需求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對石林世界自然遺產的生態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石林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只是萬里長徵走完了第一步,科學地保護好石林這一全人類的共同瑰寶,依然任重而道遠。當前,石林縣委、縣政府正在以科學規划為前提,進一步修改和完善《石林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然后報請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准,以立法的形式把石林世界自然遺產這一全世界的桂冠保護好,把石林的資源持續利用好。全縣各族人民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把石林建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典型示范地。
石林明天更美好
2005年12月,中共石林彝族自治縣委九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石林旅遊要以“創建世界一流景區,打造國際旅遊勝地”為目標,深入實施“12345”旅遊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快旅遊國際化進程,以品牌創建推動石林的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牢固樹立“旅遊業是石林經濟社會發展生命線”的意識,着力在資源保護、品牌創建、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旅遊與文化融合、經營管理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動石林旅遊轉型升級,進一步鞏固旅遊業在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每年投入1000萬元,“以旅哺農”、“以農促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全縣23萬各族人民共享保護世界自然遺產、發展旅遊業取得的的豐碩成果。選擇7個具有濃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特色的彝族村寨作為試點,用三年時間建成石林首批阿詩瑪民族文化旅遊生態村,擴大石林旅遊的內涵和外延,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從資源的保護和管理開發利用中直接受益。
今年4月,石林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決定同時啟動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省級平安縣、市級文明縣城等五個品牌的創建工作,用3到5年時間,打造一批體現綜合實力的綜合性品牌,全面提升石林形象,使石林成為城市風貌獨特、基礎設施完善、文化氛圍濃郁、服務功能齊全、生態環境優美、充滿魅力與活力的生態旅遊城市,滇中著名的旅遊小城市。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不遠的將來,石林將成為七彩雲南集旅遊、文化、交通、商貿為一體的區域性中心,世界自然與文化完美融合的國際知名精品旅遊勝地。
自然石林,風光無限;文化石林,魅力無限;活力石林,商機無限;未來石林,發展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