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遊動態 > 景區動態
作者:張雪剛 來源: 發布時間:2007-12-28
“生態美縣”呵護石林青山綠水
——石林 “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紀實
石林最大的資源是旅遊,發展旅遊產業,需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來支撐;生態環境的保護,離不開旅遊業的發展。早在2004年,石林縣委、縣政府就把“生態美縣”提到了與“旅遊立縣、糧煙穩縣、工業富縣”同等的戰略高度予以重視,以超前的科學發展眼光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2006年初,縣委、縣政府又在“十一五”規划中明確提出:要全面實施“生態美縣”戰略,縣財政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於“生態美縣”建設,制定完善全縣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統一規划,用3到5 年的時間,重點抓好石林風景名勝區120平方公里特級、一級保護區的原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把昆石高速公路石林段、石林中路、九石阿旅遊專線石林段等交通干線建成綠色通道,以“生態美縣”助推大旅遊,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跨越。
新機制推動大綠化,大綠化改善大環境。把環境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競爭優勢,打生態牌,走生態路,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已成為石林創新旅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新亮點。
千辛萬苦等閑事,只為石林山更綠。在石林每一名林業干部職工的心中,1719平方公里彝鄉紅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象是自己的孩子,需要用心呵護、精心培育。正是憑着這樣的信念和執着,多年來,他們守住清貧,甘於寂寞,披星戴月,風雨無阻,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走遍了全縣的山山水水,用青春和汗水書寫着自己無悔的誓言與平凡的人生,五年時間把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了近8個百分點,為彝鄉石林的生態建設播灑了一片悠悠春意、燦燦藍天。
“生態美縣”重規划
今年7月12日,歷時一年多,在全省乃至全國均屬首創的石林“生態美縣”建設規划編制完成並順利通過省、市專家評審。按照規划,石林縣委、縣政府將嚴格遵循自然規律,對環境與發展進行整合,把生態建設、旅遊產業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融為一體,以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模式代替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促進石林的可持續發展。
景觀大道涌綠潮
石林境內昆石路、石安路和石林中路沿線,是石林全面實施“生態美縣”戰略首批啟動的林業生態重點治理區。2006年初,以昆石高速公路石林段“點”、“線”綠化為重點的綠色長廊工程全面啟動。整個工程共種植杜鵑、女貞、欒樹、石楠、含笑、枇杷、香樟等鄉土樹種42種378000多株,綠化面積545932.88平方米,總投資1093.06萬元。目前,全長9.91千米的昆石高速公路石林段景觀林建設已初具規模並正式通過驗收,喬木、灌木和混播草坪成活率在95%以上,一條連接昆明和石林的綠色景觀大道正在形成。而在此前,位於三條主要交通干道交匯處,以全面提升景區外圍生態內涵為目標,園林綠化面積達15萬多平方米,投資5000多萬元建成的“阿詩瑪生態文化園”,已經成為對外展示石林景區旅遊品牌形象的窗口和迎賓廣場,進入景區的又一個亮麗景點。按照規划,三年內,進出石林的昆石高速公路石林段、石林中路和九石阿旅遊專線石林段將成為石林的綠色長廊和旅遊景觀大道。
建好生態促發展
彝族人民歷來有保護森林資源的優良傳統,在石林的彝族聚居區,村村寨寨有被當地群眾視為“神山”的密枝林,里面禁止放牧等一切人為活動,一年到頭人跡罕至,森林植被因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確保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石林充分利用密枝節等民族民間文化,與現代文明執法方式相結合,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進程中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2005年,縣委、縣人民政府結合旅遊發展因勢利導,在九石阿旅遊專線沿線選擇了月湖等七個環境優美、古樹蒼天、綠樹成蔭的彝族村寨作為生態文化旅遊村試點,連續三年每年每村補助10萬元的建設經費,幫助村民從保護生態的過程中獲益,目前,七個村的生態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均已接近尾聲並開始接待遊客。
只有讓農民從生態建設中獲益,才能使生態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2003年以來,石林縣委、縣政府積極爭取國家、省、市項目資金10806.95萬元,不斷推進生態美縣和林業生態建設進程。其中,國家退耕還林每年補助農民退耕還林款600多萬元,退耕還林戶每年人均可增加30元左右的直接經濟收入,農民造林和管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收效顯著,五年來,全縣已退耕還林5.5萬畝,實施珠江防護林工程3.9萬畝,植樹造林15萬畝;國家重點公益林項目建設32.89萬畝。同時,縣林業局先后與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合作,在長湖鎮圓湖開展了國家林業局重點科技項目“雜交核桃良種選育及區域化試驗”石林子項目,引進國內外17個核桃優良品種進行對比選育和晚實品種促花促果實驗獲得成功,順利通過項目驗收;與中國林科院廣州熱帶林業研究所聯合實施了“松茸人工促繁技術”開發和推廣合作項目;申報實施了國家林業局“出口甜柿優質豐產栽培與加工儲運技術開發”重點科技項目。目前,這些項目已開始在全縣范圍內推廣,為廣大農民開辟了新的增收致富路。
石林是全省著名的山羊養殖區,2003年,石林“圭山山羊產業化建設”項目被列為省、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扶持建起了夢達爾、萬家歡、生龍生態等3個養殖規模在5000只以上的龍頭企業,在景區周邊農村扶持了186戶高床廄養示范戶,示范農戶每年可獲得1500元左右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人均增收300多元。“羊進廄,樹上山”,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傳統的放養習慣,解決了發展羊產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對石林風景區的生態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為有效解決生態建設和農村生產生活的矛盾,近年來,石林縣委、政府已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扶持全縣農村大力發展以沼氣池建設為重點的 “一池三改”工程建設。目前,全縣農村已新建沼氣池1.3萬個,5萬余農民徹底告別了砍柴拉煤的日子,用上了節能環保的沼氣新能源,每年可以減少燒柴2500余萬公斤,每年為每戶使用沼氣的農民增加了1500多元的收入。
創新機制呵護青山綠水
石林縣林業局與財政局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實行管護費用報賬制和辦公設備政府采購制,將國家重點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進行專戶存儲,專賬運行,獨立核算,專款專用,有效解決了村、組多年來森林管護人員無資金來源保障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村、組林業管護人員的積極性,有效控制了森林防火、偷砍盜伐、亂開濫挖、亂捕濫獵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通過實施國家重點公益林項目,森林火警火情和林業有害物逐年得到控制,石林山上的植被綠起來了、野生動物多起來了。
目前,石林在實施國家重點公益林補植補造項目中已基本實現了四個轉變:一是造林資金由原來的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轉變,造林經費由過去的每畝150元提高到每畝300元;二是造林方式由原來群眾多點造林向集中重點地區工程造林轉變;三是造林苗木由小苗造林向大苗造林轉變;四是造林樹種由原來的單一品種向多元化生態樹種轉變,極大地提高了造林質量,造林成活率由原來的85%提高到90%。
思路一變觀念天地寬
今年以來,石林以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五創和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投資15萬元編輯了《石林縣國家重點公益林保護管理宣傳手冊》4068本,在國家重點公益林項目實施區的交通路口、醒目位置架設宣傳牌38個,及時把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項目建設的措施與法律法規送到林區各族群眾手中,進一步增強了全民保護和建設國家重點公益林的積極性,提高了群眾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意識,“生態美縣”的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來,石林連年遭遇了冬春干旱。縣委、縣政府以森林防火了望監測網、林火阻隔網、預測預報網、通訊聯絡網和撲火機具化、隊伍專業化等“四網兩化”為目標,以實施滇南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為契機,一方面改革管護運行機制,把國家重點公益林按地形地貌、權屬構成、分布區域、管護難度等划分出43個管護責任單位、 163個管護責任區,層層簽定責任書,以承包管護的方式,每年每畝補償3.5元的管護費,有效提高了管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每月巡山天數從過去的不足20天提高到了現在的25天以上;一方面進一步加大投入,落實了長年巡查的村、組防火管護人員並配備了對講機,成立了36人的地方專業撲火隊,購置了風力滅火機、滅火彈、方位燈、發電機、高倍望遠鏡、帳蓬、二號工具、油鋸、水桶等現代防火裝備和對講機、中繼台等現代通訊設備。目前,石林已相繼完成了林火阻隔系統、預測預報系統、林火監測系統、信息指揮系統和撲救指揮體系等子項目的建設任務,修建防火隔帶45千米,新建瞭望台一座,全面提升了森林防火的預防和綜合撲救能力。由於措施有力,投入和管護到位,石林的森林火警、火情大幅下降,由原來的每年發生7.33起,下降到1.66起。
森林病蟲害防治成效顯著
2001年,石林縣被列為國家級森林病蟲害中心測報點,縣委、縣政府先后投入資金100多萬元,建立健全了縣、鎮、村三級森林蟲情監測網絡,設置各級監測人員216人,配備了顯微鏡、解剖鏡、人工智能氣侯箱、冷藏冷凍箱等價值20多萬元的試驗儀器設備,在全縣森林病蟲害重災區設立了2個系統觀測點,運用目前最先進的科技手段防治松毛蟲、小蠹蟲17250畝。通過連續幾年的測報和綜合治理,小蠹蟲、松毛蟲危害區由防治前的80%下降到了現在的3%以下,林木枯死率由12.8%下降到1%以下,取得了明顯的治理效果,森林生態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護。
和諧彝鄉春滿園,碧水藍天好家園。目前,石林全縣已有森林面積82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45.4%。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不遠的將來,彝鄉石林將成為生態環境優美、充滿魅力與活力的生態旅遊城市。 (石林縣公眾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