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遊動態 > 景區動態
作者: 來源:“石林融媒”微信公眾號 發布時間:2025-11-11
多年來,石林縣始終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把民族工作作為關係全域的重要工作融入全縣發展大局,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取得新進展,2017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 在鞏固提升示範創建成果中,石林縣更加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鮮明導向,以“團結花開·幸福石林”為創建主題,持續打造“奇石林立根連根·各族人民心連心”創建工作品牌,以六個“錨定”為抓手,全力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升級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示範作用更加凸顯,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鞏固和發展貢獻了石林力量。
錨定“體系化”的工作導向
樹牢“統”的思想
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全縣各項工作的主線,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縣民族工作; 製定、印發系列檔案,建立領導責任、經費保障、目標考核等六大工作機制,落實落細“兩個納入”,不斷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 建優建强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堅持“四個特別”好幹部標準,注重“當好排頭兵”大競賽成果運用,成立專家智庫平臺,加强專業能力培訓,全面提升幹部職工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水准。
錨定“人文化”的需求導向
做好“凝”的文章
抓實文宣教育“凝心”。 建立“1+1+N”文宣教育機制。 實施黨員幹部固本培元、各族青少年夯基育苗、各族群眾凝心鑄魂“三大工程”,開展深學細悟、陣地育人等“六大行動”; 突出學校主陣地和學生主力軍作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的全過程; 依託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學習、“三會一課”等載體,結合開展“萬名黨員進黨校”活動,切實推動黨員幹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 廣泛開展“五史”學習教育,深入實施文明創建、時代新人培育等工程,2024年開展各類宣講640餘場次、覆蓋黨員幹部羣衆8.75萬餘人; 建設8個主題教育實踐基地,5個民族團結廣場; 常態化開展“鑄牢”故事匯、書畫攝影徵集展覽活動; 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居民公約、村規民約; 組建14支“紅石榴”文宣隊伍,開展分眾化、互動化宣講,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理念,增强“五個認同”。
弘揚中華文化“鑄魂”。 建設7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精心打造3條“鑄牢”教育示範路線,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覈心的民族精神; 創作和傳播《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阿詩瑪》等一批具有鮮明中華文化特徵的文化精品。 舉辦春節、石林火把狂歡節、阿詩瑪文化旅遊節、昆明市第十二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活動; 加大對民族古籍文獻的蒐集、整理、釋讀力度; 加强阿詩瑪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
錨定“均衡化”的民生導向
突出“實”的元素
高品質發展勁頭十足。 聚焦“七個石林”建設,謀劃實施一系列三年行動,推進全縣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出臺《旅遊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4年,1220萬遊客、9萬旅居客共赴石林,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2025年1—9月,全縣接待遊客140.86萬人次,旅居人數達13.38萬人次。 培育和引進優勢鏈主企業,雙匯生猪屠宰及肉製品加工項目投產運營,叮噹肉製品一期、康聖園人參果深加工等項目投產,雨生紅球藻產業化示範基地項目建成投產,雲彩金可成為全球領先的蝦青素生產企業。 新型建材智慧產業園項目主體竣工,聯邁高分子材料項目開工建設。 做優做强人參果、辣椒、蘋果等石林“土特產”文章,創建7個省級“綠色食品牌”產業基地,新增6個“三品一標”,培育43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 202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4億元,同比增3.8%。 2025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65億元,同比增5.3%,增速排名全市第四。
民生福祉更加殷實。 深入推進“五城共建”項目建設,鞏固提升全國文明都市創建成果。 完成166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產業發展、“雨露計畫”等項目61個。 “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通過國家實地核查驗收;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 2024年實現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892元,同比增3.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83元,同比增6.8%。 2025年上半年,實現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39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9元,分列同比增3.2%、5%。
錨定“精准化”的效果導向
把握“融”的路徑
著力構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社會結構。 完成“一網四中心”建設,全面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政務服務縣域全覆蓋; 成立社區“一家親”工作站,切實解決社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就學、就醫、就業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進一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用好用活歷史文物,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故事; 廣泛開展各族群眾共同參與的文化聯誼活動; 加强區域聯動,與陸良縣、前郭縣等開展“鑄牢”系列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各民族在空間上“融”,情感上“親”。
深入實施三項計畫,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到石林投資興業,搭建“線上+線下”招聘平臺,舉辦石林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現場招聘會,累計轉移就業7.62萬人次; 全縣所有學校均實現各族學生合校、混班混宿、國家統編教材使用率100%、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率100%; 2019年以來舉辦國家級、省級、市級體育賽事50餘次,近年來組織本縣學生縣內外研學12萬餘人次,接待外地學生研學20萬餘人次; 健全全域旅遊+全域創建機制,實施“五新工程”,開展景區“八個一”創建活動,在昆明市率先組建旅居協會,構建多層次“旅居+”產品矩陣,全方位展示石林旅居優勢與生活魅力,讓旅遊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引擎。
錨定“法治化”的目標導向
提升“治”的能力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政治尺規,全面梳理評估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落實“八五”普法規劃,充分利用各類文宣媒體和文宣載體,進行廣泛深入文宣,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法治意識; 推進“四中心”融合建設,深化“五級治理”“四級網格”機制,探索“六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打造“阿詩瑪”“高瑪饒”等多個品牌調解工作室; 常態化推進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和包案化解工作,精准有效預防化解各類衝突糾紛; 建立涉民族因素衝突糾紛隱患動態排查機制、防風險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機制,分析研判,强化部門聯動,完善資訊共用、協商處置機制,嚴密防範處置化解民族領域各類風險。
錨定“品牌化”的示範導向
尋求“新”的突破
建設“大石林”景區,構築各民族“三交”新平臺。 讓旅遊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有力抓手。 打造文旅新高地。 實施“51068”重點專案,推動石林旅遊全域聯動、全域出彩。 賦予旅遊新內涵。 建成以5 A級石林風景區為覈心的A級景區集羣,鼓勵各族群眾開辦農家樂,建設精品民宿,為邁向共同富裕注入新動能。 打造旅遊新路線。 精心打造多條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品旅遊線路,搭建起各民族更加廣闊的交往交流交融平臺。 發展旅遊新業態。 推出杏林大觀園農文旅融合、長湖露營基地等一批跨界融合的新業態新產品,讓各族群眾在旅遊構建的多元情境交流中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培育旅遊新主體。 舉辦“十大”重點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做好“節慶+”文章,使節慶活動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載體。
擦亮“阿詩瑪”品牌,彰顯中華文化新氣象。 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亯的中華文化符號。 “有形”保護,歷久彌新。 製定實施阿詩瑪文化傳承與保護條例,成立阿詩瑪文化傳承與保護中心,將阿詩瑪文化融入各族群眾日常生活,推動形成主動傳承,自覺保護的格局。 “有感”體驗,心靈共鳴。 開通昆明捷運“阿詩瑪號”文化加班車,上線運營“阿詩瑪遊石林”智慧平臺,做優做精“五大”阿詩瑪文化品牌項目。 注册“阿詩瑪”馳名商標,成立石林景區阿詩瑪藝術團,打造“小阿黑哥”“小阿詩瑪”石林旅遊IP形象標誌,持續擴大阿詩瑪文化的影響力。 “有效”推動,交流互鑒。 《阿詩瑪》被創作改編為國劇、舞劇、音樂劇、交響樂等舞臺藝術,通過電影、電視、網絡等媒介、載體的廣泛傳播,被各族群眾熟知和認可,為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豐厚滋養。
培育“金果果”產業,鋪就共同發展新道路。 立足資源稟賦,聚焦高原特色農業轉型陞級,大力發展人參果產業,形成種苗、種植、加工、銷售、農旅體驗全產業鏈體系。 2025年,人參果種植面積18萬畝,綜合產值突破35億元,成為惠及全縣近1/2農業人口的主導產業,石林縣穩步邁向全球最大人參果產業中心,探索出一條依託特色農業助推各民族共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石林路徑”。 創新模式,多向發力。 通過“政府+科研院所+國有平臺+社會資本+農戶”的發展模式,在種苗繁育、種植管理、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等環節不斷發力,有效連接農戶與市場,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推動人參果產業從“產量領先”向“質量標杆”轉型。 多元增收,啟動動力。 農民土地流轉得資金,入園務工得薪金,參與經營得現金,各族群眾共亯人參果產業發展成果,推動形成聯結更加緊密的經濟共同體。 輻射帶動,共同富裕。 帶動宜良、陸良、瀘西、彌勒等周邊縣(市)共同發展人參果產業,種植總面積超過45萬畝,帶動省內西雙版納、普洱、德宏等冬季無霜地區秋冬種植,總面積突破10萬畝,實現“四季生產、全年供應”。 一顆“金果果”串起了各族群眾的合作鏈、利益鏈與情感鏈,鞏固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良好局面。
打造“阿詩瑪”“高瑪饒”調解品牌,築牢基層治理新根基。 推進衝突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縱深發展,用公正司法、司法為民促進民族團結。 “高瑪饒”“阿詩瑪”調解室採取柔性靈活的管道,通過簡單便捷的途徑,將衝突解决在基層、化解在萌芽階段。 “阿詩瑪”特色調解室案例被寫入十三届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自調解室成立以來,受理人民調解案件3472件,調解成功2376件,接待羣衆諮詢1.8萬餘人次。 注重“情、理、法”的結合,將傳統美德融入司法調解,通過調解員以“和為貴”理念引導當事人達成和解,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的目的。
增進“血脈相融”關係,繪就民族團結區域新畫卷。 1995年5月,石林、陸良兩縣政協攜手召開首届邊界聯誼會,三十年來,兩縣政協持續發揮橋樑作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深化。 以維護穩定為“主軸”,當好思想引領的“領航員”。 聚焦山林、土地、水源等接邊地區常見糾紛,兩縣政協深入開展協商,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全過程,通過持續努力,實現了“分歧變共識、打架變打球、對手變隊友”的積極轉變。 以改善民生為“主責”,當好聯系羣衆的“貼心人”。 兩縣政協堅持深入基層、傾聽民聲,積極回應羣衆期盼,推動建成西街口至霧露頂等多條聯絡道路,打通了村寨交往的“最後一公里”。 以服務大局為“主業”,當好助推發展的“行動派”。 政協協商推動了兩地在文化、旅遊、農業等領域的深度融合。 2021年12月,石林與陸良實現景區互免門票; 2025年3月,雙方進一步在人參果種苗、奶源供給、花卉銷售等方面深化合作,各民族經濟相依程度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