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遊動態 > 旅遊資訊
作者:曾文卉 來源:北京周報網 發布時間:2012-07-24
阿黑哥黃寧一邊彈奏大三弦,一邊跳舞
彝族“阿黑哥”和“阿詩瑪”們跳大三弦
石林風景區內“天然舞場”中跳舞的老年大三弦舞蹈隊
“石林”,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位於中國西南邊陲雲南省的石林彝族自治縣內,是世界唯一位於亞熱帶高原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奇觀,迄今已有2.7億年歷史。在這片自然遺產的懷抱中,流傳着以“阿詩瑪”為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其中,《阿詩瑪》口傳敘事長詩、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撒尼刺綉這三項,由於極具代表性和流傳有序,先后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歡快奔放的“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舞蹈,是人們表現生產、生活中的歡樂情緒的自娛自樂的集體舞蹈,在彝族撒尼族(撒尼族世代居住於石林,是彝族的一個支系)中廣為流傳。有人說,大三弦是撒尼人的魂,只要大三弦激昂的旋律響起來,不論男女老幼,撒尼人都會跳起這種簡單又熱烈的舞蹈。
還沒走進石林風景區,遊客們就能感受到列於大門兩側的青年男女用歡快跳躍的大三弦舞蹈表達的熱情歡迎。彝族人稱呼姑娘“阿詩瑪”,稱呼小伙兒“阿黑哥”,今年20歲的阿黑哥黃寧是石林藝術團的一員,他一邊彈奏着懷里的大三弦,一邊歡快地隨着節拍踢腳。黃寧告訴記者,“我從小就會跳大三弦舞,這里的孩子一般四五歲就開始學跳舞了。”
“聽見笛子三弦響,人人腳桿都會癢”,彝族大三弦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它的舞步就是三步一踢腳,按步伐變換隊形。跳舞時人數不限,男女兩排對舞,小伙子手持大三弦,以笛子和哨子作伴奏,笛聲一響,小伙子邊彈邊跳,姑娘們手牽手,一字形急步向小伙子們跳過來,或者踏着鮮明的節拍,拍着巴掌,歡快起舞。舞者隨着音樂快慢和哨音長短,變換不同的舞步。
來自石林藝術團的畢新華,負責在“阿黑哥”和“阿詩瑪”們舞蹈時吹響哨子控制舞蹈節奏。他介紹說,大三弦舞在彝族村寨里十分流行。盡管孩子們從小就會舞步,但由於彈奏大三弦需要一定技巧,所以當地男孩子要長到十多歲后才能拿起大三弦樂器邊彈邊跳。“如果對舞蹈興趣濃厚,可以到藝術團繼續深入學習”,畢新華說。據畢介紹,目前大三弦舞已經成為石林風景區讓遊客感受彝族風情的固定表演節目。演員們平時都在家干農活,成員會不時更換。
在石林風景區內一塊涼風習習的“天然舞場”,遊客們再次觀賞到一撥兒由老年人組成的大三弦舞隊的表演。今年57歲的筆阿姨已經在景區內連着表演了三天。由於大三弦跳起來運動量很大,老人們每次只跳四五分鍾就要歇息片刻,然后再跳。“我們每天從早上八點跳到下午五點”,筆阿姨告訴記者。跳舞可以鍛煉身體,因此,大三弦舞頗受老年人歡迎。“年輕人跳舞都是老年人教會的。大三弦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畢新華說。
“彝族撒尼人在娘胎中就能聽到村民們的舞蹈,所以一生下來就能歌善舞”,石林縣圭山鎮黨委副書記趙相平說,“我們每個村寨都有老、中、青十幾支大三弦舞蹈隊,全是村民自發組成的。”擔任圭山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的彝族阿黑哥金梅才介紹,在圭山鎮如果哪個村子舉行摔跤或斗牛,就會邀請舞蹈隊去表演,有時候會給一些錢,但大伙兒以跳舞為樂趣,不給報酬也照樣來跳。
農閑時,各村的村民們都會到鎮里的大街上跳大三弦,從晚上八點一直跳到夜里十二點。“就跟跳交易舞一樣,大三弦舞也是年輕人找對象的一個媒介,看誰順眼就找誰跳。誰要是不會跳舞,可怎么找對象呢”,金梅才笑着說道。也許,這就是“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能世世代代一直傳承下來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