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勝境初探 > 圖話石林 > 石林遊記
作者: 來源:《安徽文學》2022年第12期 發布時間:2022-11-25
發表於《安徽文學》2022年第12期
石林漫記
聞冰輪
1
千峰比肩,萬馬奔騰,武士列陣,刀光劍影。 撲面而來的是一支勢不可擋的浩蕩軍隊,不知我該去統領他們,還是該由他們統領我。
造物之神蓄謀已久,運籌萬世,醞釀出如此巨大的一座石頭城堡。 奇石成陣,浩瀚如林,古樸粗獷,雄偉壯觀,蒼莽風格既不可一世,又無法混淆。 自誕生之日起,它就傲立於萬物之上,以帝王的姿態君臨天下。 鬼斧神工的雕琢似仙似人,似物似神。 鳥狀、獸狀、植物狀,抒情狀,載滿野心與寓意,從形到神均趨向於宇宙的最深奧處。 桀驁不馴的恢宏氣勢,如真似幻的神秘形態,單遠眺就足以撼動心魄。 我不知哪裡是進入它的最佳入口,從哪個角度才能飽覽它的壯麗與繁複。
秀美的石林湖成為我進入石林的前序,以一曲輝煌交響曲的前奏姿態。
一尊出水觀音安靜地泊立在如夢的湖面上,水聲欸乃,花香千里,散發著幽幽的清冷氣息。 微瀾中的擎天石柱和倒影共同構成完美的畫面,無數次出現在風光雜誌的封面上,張揚的魔法與吸引力,令全世界的人趨之若鶩。
獅子池幻化為一種意向與情趣,池邊的大獅子照看著池中幾只嬉鬧的小獅子,而整座山是一個大獅子守護著石林秘境,綿密的景致就此舒展開來。 登上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獅子亭,朝南,石海驚濤,蒼茫浩瀚的大石林奔來眼底。 向東,湖光山色,烟波浩渺的湖面一覽無疑。 頹敗與荒蕪,富貴與豐饒,皆有著神的旨意和道的無常。
兩頭小水牛戲嬉於池塘裏,脊背時隱時現,寧謐的田園情趣盡涵青牛戲水間。 “初極狹,才通人”,被稱謂極狹通人的兩峰相擠處僅有三十釐米寬的縫隙,天人合一的精妙,讓抵達者在發現之際悠然心會。
猛一抬頭,兩峰之間夾有一塊搖搖欲墜的巨石,千鈞一髮。 望而卻步中,我窺見塵寰裏美妙的光影。 據說這塊千鈞一髮的巨石在此搖搖欲墜已經三百萬年,經歷無數次地震的考驗,始終沒有掉下來。
2億7千萬年以前的雲貴高原,是一片激蕩著遼闊與盛景的汪洋大海,水是維繫宇宙萬物生靈的靈魂。 在石林這片海面上,生長著許多動物與植物,因為它們的存在,世界不再靜止寂寥,萬物擁有勃勃發生機。 生命的原生狀態,蓬勃生長的强烈願望,被渺渺縱橫的水波衍生出繁複多變的個性。
炎熱的氣候,充沛的雨水,動植物的生長或衰亡都具備了加速度,動物植物們的屍骸如同古老的預言一般,緩緩沉積到幽深的海底。 這些動植物們最終形成了碳酸鈣沉積物。 神秘莫測的海水將它們緊緊攬於懷抱,用綿綿若絲的密語將神靈的密碼傳遞給它們,於是這些沉積物具備了最最私密的幻想和最最强烈的渴望。 上億年的時間年輪中,造物之神預設好的奇迹規劃依然鮮活如初,一大層厚厚的沉積物蓄積著遼闊雄偉的寓意遠景,它們就是石林的前身。
我繼續前行著,猶如一名遊仙正在訪道。 隨著時間、光線强弱、角度的不斷變化,石林在眼前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它們與我腦海中、記憶中各式各樣的想像交相重疊,彼此吻合。 摩崖石刻飛天,青石小道通幽,巾生清秀儒雅,和尚瀟灑不羈,百獸隨處可見,青藤石峰纏繞。 我在似夢非夢的秘境裏徜徉尋找,輾轉感悟,盡力去想像還原它的前世今生。
幾十萬年後,沉積物終於演變成了化石。 神秘莫測的造物密碼散佈在原夢之鄉,歷史性的轉折源於那場波及華夏大地的燕山運動。 沉睡上億年的海底被一寸一寸漸漸抬高,藏在海底的石頭逐漸逐漸露出水面,向這個嶄新的世界投下第一抹好奇的眼光。 海水時刻不停地拍打岩石,史前神斧上下翻飛揮舞,以悠揚的弓弦在堅硬的岩石上拉出深深的裂痕,那些肌理從此變得縱橫深遠,綿延於龐大的序曲之中。
我的四周,石峰如劍刀山火海,不管世界如何桃飄李飛,一旦進入石林這片地域,滿眼都嶙峋險峻。 朋友帶領我繞過巍峨雄壯的石屏風,穿過香氣清幽的桂花林,我忽然驚異地發現,石峰石柱間竟然有梅花對燭的依稀,有孤鶴晚歸的清朗,還有有高古的清雅和冷霜的泠泠,它們隨著我的移步換景,一寸寸一縷縷浸入心間。
過一石洞後峰迴路轉,忽見一小石屋,上刻一行字:且住為佳。 這裡的地貌在土下溶蝕的作用下,兩峰底部凹成一小室,這室如廳似屋,宛然就是一處等候遠行者歸來小憩的溫柔之地。 在四周遍佈的嶙峋陡峭之中,這溫馨小廳忽讓我想起一句話: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盛宴之後,淚流滿面。
2
清幽幽的一團夢在石林海拔最低的地方飄然,劍峰池是這片廣袤疆域裏最幽深的地方,也是最最神秘的地方。 池水來自地下,旱季不涸雨季不漲,池水清澈天光雲影,四周群峰秀色盡在池中。 一柄利劍化作秋霜,凝成冬雪,在天光掠影的石峰間赫然下墜,直入池中。 劍鋒所向滿林肅穆,寂寥古意情境悠悠。 我就是那個悵然四顧的俠客,劍氣淩雲衣袂飄飄,塵埃化去藍蓮綻放,等待完成一場生命的叩問。
朋友帶著我轉過幾道石峰,忽然間就闖入了風光無限的桃花源,仰天俯地間是難以抑制的詩情馳騁。 陶淵明描繪的盛景就在脚下,上可觀天,下可察地,一馬快鞭,一不小心就有仰觀宇宙之大,俯察秋毫之末的快感。 我們在此流連,種種閑逸之景不期而遇:“古藤同心結”祝人們愛情甜蜜家庭幸福,“雙鳥渡食”是上天精工雕塑的神品,“羊有跪乳之義,鳥有反哺之情”栩栩如生。 石峰之頂有一頭小象在遙望遠方,這是“象踞石台”。 “千年龜”惟妙惟肖,撒尼人說見了它就心想事成,摸了它就長命百歲。 “石鐘”是樂神賜給石林的寶貝,敲響之後可以奏出自己的心聲。
登上三十米石峰之上的望峰亭,可以俯瞰千峰爭奇石柱成林,眾山頓時渺小。 朋友說聞名遐邇的阿詩瑪就隱在亭下的茫茫林海中,那千古傳唱的阿詩瑪啊,是與不是,虛與不虛,在與不在,愛與不愛,悠忽間變得混沌不清。 天光雲影鳥翼飛舞,耳畔飄起電影《阿詩瑪》的金典旋律,忽然間有些說不清心中的冬雪與夏雨,美麗與哀愁。
曲徑通幽中進入一石洞,四周盡是高聳的石壁,只剩下坐井觀天之感。 往前,兩邊是直插雲霄的石峰。 一堵石壁被攔腰斬了一刀,只留下一條窄窄的縫隙,由此仰觀蒼穹,天只有細細的一線天。 《阿詩瑪》中的阿黑哥在尋找阿詩瑪途中被頑石擋道,他奮力揚鞭,將一巨石劈成兩半。 如今阿詩瑪已無處可尋,從中分作兩半的巨石卻永遠留在了這裡。
咸豐年間那位叫趙發的著名起義軍首領曾住在石林中,這兒是他駐軍紮營的地方,有石桌、石凳、石床、石香爐,還有一泓清泉。 在石壁的底部有可容一人出入的小洞,為趙發關押戰俘的石監獄。 電視劇《西遊記》中孫大聖被壓在五行山下的場景也是在這兒拍攝的。
蓮花池因水中一石酷似蓮花而得名,行走其間只覺迷離倘恍虛實交錯,大有池邊半日塵世十年的唏噓。
大石林雄偉壯觀,詭秘神奇,小石林玲瓏剔透,清新俊雅。 歲月疊壓在泥土之中,草坪如碩大的綠色地毯四季常綠。 取經路上的唐僧在這兒打坐念經,悟空石靜靜立於一旁。
猝不及防間一尊千古傳神傑作赫然眼前,氣定神閑地美美屹立在那裡,隨太陽的光影不斷變幻著站立的姿態。 流雲向她致意,歌聲為她響起,飛鳥們在她身邊任意地離去和歸來。 這是神靈用靈性的法眼規劃出的偉大秘迹,撒尼人最最偉大的女神——阿詩瑪。
七千萬年前,造物神精密的日晷儀密密顫動,地殼迎來了再次抬升的機緣。 沉睡的岩石冉冉露出海面,這一瞬間,她見到了朗朗晴天,廣袤大地,見到了巍峨山脈,見到了新生代盆地强大的野生植物群體。 所有的大自然體系和精神家園在她周圍密密織網,那一刻起,她像人一樣擁有了自己的出生地。 海水纖細的琴弦彈奏著綿綿長夜的迷惘,浪濤演奏的音律以時間的脈動浸潤於她的每一道石紋肌理之中,在她周身形成變幻莫測的水之銘文,將她打造為撒尼人最美麗的模樣。
阿詩瑪身背竹簍凝視遠方,盼望著阿黑哥的到來。 撒尼人精神家園的訴說,內心深處的渴求,人性當中的秘密,都隱藏在阿詩瑪的凝眸遠眺之中。 每日,她迎接朝露,凝視暮色,靜聽山風,安享夜鶯,將撒尼人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以無比完美的姿態,展現給世人。
3
石柱越來越高聳,氣魄越來越宏大,步入無數巨石擎天立地之境,便是到了驚世駭俗的乃古石林。
深沉的黑,凝重,遼遠,寂寥。
一片威嚴聳峙的黑色石林拔地而起,黑森森一片綿延不絕,如大海怒濤氣勢磅礴,像古代戰場森嚴壁壘。 這些黑色的石頭造型各异,千姿百態,似眾仙神色凝重奔往聚會。 或成林成片,或雄踞獨傲,或立或臥或倚或仰當中,盡顯肅穆與蒼涼。 遠處是綿綿青山,近處是田園農舍,奇駿與秀美相互映襯,張弛鬆緊間盡是鬼斧神工。 屏氣凝神間,有諸佛參拜,萬仙來朝之氣象,數目之眾,凝視幾乎趨於無效。
幾十萬年光陰裏,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機酸的雨水不斷沖刷溶蝕,整塊的岩石形成形態各異的溶蝕溝,如同創世紀密語的詭異線條。 岩體的整體最終神形徹底分離,在鬼斧神工之下形成了石芽、石柱、石門、石峰,形態千奇百怪,輪廓複雜嶙峋。
今日遊客稀少,我正好可以靜心凝神,細細感受。
乃古是彝族的撒尼語,包含了古老和黑色的意思。 徜徉其中,目光觸及之處一片蠻荒,滿目蒼涼。 2.7億年前的白雲質灰岩構成的岩石體貌,以灰黑色整體呈現於大地之上,岩石表面的粗糲嶙峋飽含著無法掩飾的滄桑。 抬眼望去,高大而密集的石柱呈城堡狀、塔狀、蘑菇狀,或高大雄壯,或粗壯厚重,令人心甘情願地臣服。
白雲湖的水清澈而瀲灩,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 湖中有兩座小島,一為蓬萊島,一為瀛州島,這兩個名字令我心生遐想。 “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 假如我泛舟上島,能否一窺通天教主在碧遊宮開設的法脈道場,能否偶遇一名靈獸修煉得道而成的仙子? 而那瀛洲島仙居東海,“地方四千裏,去西岸七十萬裏。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為玉醴泉,飲之,數昇輒醉,令人長生。洲上多仙家,風俗似吳人,山川如中國也。”
週邊的孤山上聳立著許多被風化了的石柱,黝黑的石崖林裏有碉堡,有戰馬,有遠古的城垣,是烽烟彌漫的古戰場。 夕陽西下時,太陽將一片金黃撒在這片沙場上,將軍、阿兵哥、戰馬、兵器籠罩在一片金裝裏,莊重肅穆且神秘。 電視劇《三國演義》當中的很多外景就是這裡拍攝的。
穿行在石崖間的小道上,有淳淳的泥土氣息夾雜著野花芬芳撲面而來,周身沐浴在田園牧歌當中。 岩壁上垂下一道“一線瀑”,雖無法媲美伊瓜蘇大瀑布的雄偉壯觀,卻透著自我的一種氣韻。 它不需要磅礴轟鳴,不需要虛張聲勢,兀自溫婉曼妙地流淌著。 既有閒情逸致,也能滴水穿石,既能安享當下,也能看破紅塵。
山上曾有一座石峰寺,據傳飛閣淩漢丹桂芬芳,亭臺樓閣極為壯觀。 它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時重修過,至清末尚存有記載,可惜如今已被時代的鐵蹄、現代文明的功利、人們的無知與貪婪,橫掃得無影無蹤。
東區有梁祝相會、眾志成城、峰上望、古戰場、石破天驚、天鹅戀、豬八戒背媳婦、獨石成林、佛手屏、千刃峰、孔雀開屏、承露盆、雙獅戀等,儘管都是後人附會給它的名字,卻無形中賦予這片蒼茫石崖以勃勃生機,將億萬年的沉澱融入人文歷史的栩栩故事當中。 西區有相依為命、八仙亭、古佛一燈、龍騰虎躍、老君壺、南天棧道、古塔洞天、南一華表、垂簾聽政等等,因為有田野環繞而顯得開闊明亮,一派田園風光。
尚未充分開發的北區,有羊腸小徑可通行。 這裡岩體高峻雄偉氣勢非凡,大量石芽分佈於草叢之中,許多地段需要在灌木和荒草中穿行,還需要爬壁攀岩。 殘陽如血,十面埋伏,金戈鐵馬,殺氣逼背……似乎千年前我曾來過這裡。
乃古石林石質黝黑,古樸粗糲。 它既沒有精細纖巧的構思,亦沒有細緻入微的刻畫。 然而身臨其境便被一股凜然氣勢所震懾。 踏石蹬,入石門,拔野草,探幽林,山禽鳴崗,危石森森。 它是桀驁不馴的,氣勢磅礴的,如怒髮衝冠,如大海咆哮,如歷經磨難,如滄海桑田,演繹著太多的跌宕起伏與前塵舊事。
石柱與石柱間有著形狀各异的塌陷、溶窪或溶鬥形態,它們與地下洞穴互動出現,與暗河彼此交織,奇峰、溶洞、湖泊等喀斯特地貌奇觀爭奇鬥豔。 這片地域的地下處處有溶洞,比如“彎腰洞”、“蝙蝠洞”、“白雲洞”等等。 白雲洞雖然洞並不長,但景觀玲瓏剔透,洞內十八個景點以阿美諾的神話傳說一線貫穿。 其他溶洞仍然是尚待開發的一片神奇處女地。
我終於登上了最高處的峰頂,忽然有了一種種君臨天下之感。
壯闊的黑色石海撲面而來,遠古的地質風貌如一幅巨大的地圖徐徐展開,究竟是造物主的奇思妙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是冥冥之中的某種機緣暗合,造就了它的質感與色澤,陽剛與蠻荒,最終造就了它的蒼涼與狂放。
忽然吟出一闋詩句,雖滿篇盡是謊言,卻美到窒息。
待我君臨天下,許你四海為家;
待我了無牽掛,許你浪迹天涯;
待我半生戎馬,許你共話桑麻;
待我功成名達,許你花前月下;
待我名滿華夏,許你當歌縱馬;
待我弦斷音垮,許你青絲白髮;
待我不再有她,許你淡飯粗茶;
待我高頭大馬,許你嫁衣紅霞;
待我榮華富貴,許你十裏桃花;
待我一襲袈裟,許你相思放下。
作者簡介
聞冰輪,著有長篇小說《紅紫紅塵》《三個影子的人》《狼與猫》《黑白之月》,《芭蕾雨的阿拉伯奇幻旅行》《芭蕾雨的南非奪魂之旅》《芭蕾雨馬丘比丘曆險記》; 散文集《紅河左岸邊城秘語》《非遺絕唱》《雲南美食燦燦巡禮》《盤龍江孕育的城市記憶》《文化昆明》《行走的光影》《一石破天動四方》《我的愛情奔向你》《上元陽歌》等。 作品散見於《中國作家》《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民族報》《芳草》《長城》《散文百家》《紅豆》《山東文學》《安徽文學》《黃河》《大家》《邊疆文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