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火把节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10-28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人民传统的火把节。会餐、摔跤、斗牛、歌舞等活动,都是为了助节日之兴;入夜,象征热烈、幸福、光明和美好未来的千万束火把,宛如火龙飞舞,照彻南天,迎来了节日的高潮。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传说种种,乍听起来好象缺乏统一的科学依据,其实正是这些内容丰富的传说故事,展示了历史长河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的多资多彩的精神风貌。如果忽视了这些传说故事的文化价值,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火把节历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
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载:“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明代杨升庵的《滇南月节词》诗中有“松节荧荧宵作午,星回节令传古今”之句。《滇系》称:“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年,通省截然。”许印芳《五塘杂俎》说:“节之日是夕,在所人户,同时燃树,入室遍照幽隐,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穷语,而农人持火照以祈年,樵牧渔猎各照所适,求利益大光明中。……到树当门卧,男妇撩衣跨火过,群相贺曰‘灾星除矣,秽气解矣’。”……明清之际,云南各地先后开始修方志,自此,无论是官修的方志还是民间的笔记、野史,都对火把节做了详略不等的记载,可见群众性的火把盛会,确属南中节日之一大观。
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古老的年代是异常神秘的,雷电击出的火花,山火蔓延的燎原之势,都曾另原始人群惊恐万状。在漫长艰辛的旅途上,人类接触火、认识火,终于控制了火,古人类遗址中的灰烬就是证明。为了一星火种的保存和延续,人类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啊,希腊神话中的普罗密修斯为了给人类送来代表文明的火种,被宙斯长期锁在悬崖绝壁上。人工取火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从此,人们赞美火,奉火为神明。
火为人们提供熟食,扩大了食物品种,增进了身体健康;火提供了温暖,扩大了人们活动的空间;火送来光明,延长了人们活动的时间;火是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的武器,退可防身驱兽,进可烧荒引兽;火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制陶、铸铜、冶铁都离不开它。火既是人类的亲密伴侣,但同时也对人类存在着威胁,一旦失去控制而成灾就会使周围的一切化为乌有。在既亲近又恐惧的复杂心情的驱动下,人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火的原始崇拜。路南的撒尼人在历史上就十分崇奉“火神”,如果出现火灾,就认为是火神作崇,要请祭祀组织全村老少送火神,以求保平安。对火的原始崇拜,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划时代的阶梯,它是实用价值与观念刺激相依相伴的综合产物,既有功利,也有恐惧。火崇拜与今天的火把节应该有着内在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又根据一定的背景和自己的意愿,不断地给节日注入新的内容,使之更显得绚美多彩。
与自然的斗争,是人类前进道路上绵延不息的永恒主题,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人们给传统的火把节活动赋予了驱邪除恶、战胜天灾虫害的内容,这是想把节日来历解说清楚的内驱力与特定文化成果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彝族人民的古老传说是:“在很古的时候,彝乡人民迎来了金秋的收获季节,眼看就要丰收了,可是天王恩泽古滋不愿让彝族人民过上好日子,派十大力来到彝山,把所有的庄稼都踏坏了。彝族人民满腔愤怒,从人群中走出一个名叫色聪的小伙子,要跟十大力斗个高低。色聪脱下皮领褂亮出钢筋铁臂,大步冲过去抓住十大力的脖子不,一直拼搏了三天三夜,色聪终于把十大力摔到在地,十大力灰溜溜地底下头,变成了一座秃山。十大力失败了,天王脑羞成怒,就撒下一把香灰粉,霎时间变成了数不清的害虫,象一片乌云遮住太阳那样纷纷落到了彝山危害庄稼。眼看意念的辛苦就要落空了,彝族人民就一人举起一把火,把所有的害虫一烧而光,夺得了大丰收。从此,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就成了彝族人民点火把除恶灭害、盛庆丰收的传统节日。”又有传说:“火把节就是夏季星回节。”“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人们笃信这些传说,因为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作斗争并且取得胜利的伟大精神。今天,每当火把节之夜,都要高擎火把到田间地埂去“战斗”一番,以展示人类的力量和价值。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斗争是捆扰人类生活的一大问题。火把节的传说很自然地与尖锐复杂的社会斗争联系起来,这就进一步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路南的彝族人民是这样传说的“很古的时候,有个名叫木格尼塞的土司从他父亲那里传得一柄神剑,只要念动咒语就能自取人头,因此他残忍异常,暴戾已极。奴隶们曾多次揭竿而起,反对土司的暴政,但都在神剑的淫威下丧生失败了。后来,有个奴隶想出一个好办法,让大家在羊角上绑扎松明点着火,赶着‘火羊’围攻土司城。木格尼塞在城上连连念诵咒语,神剑却砍不断火,奴隶们赶着‘火羊’一直向前冲,土司疑心神剑失灵,便急忙对准自己一试,结果掉了脑袋,奴隶们终于攻进城堡,取得了胜利。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于是就传下了火把节的传统习俗。”火焰胜利了,人民胜利了,这就是故事的核心。另外,还有仰恶扬善的“火烧松明楼”的传说,反映民族矛盾的“火烧五色线”的传说等等。就些传说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对于了解彝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它们比某些封建史家的偏见和溢美之词更动人、更文雅、更有学术价值。
常过常新,是传统火把节的最大特点,不断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节日鲜活的生命力,使之常盛不衰。现在,有些地区趁节日汇聚,举办盛大的展览会或物资交流会,有些地区或座谈演戏,或赛马射箭,而路南则以乐舞、斗牛和摔跤闻名于国内外。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身著节日盛装,会集摔跤场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石林深处、长湖岸边和圭山脚下为盛庆之最。近几年,远道来过节的客人越来越多,庆祝的规模越来越大,《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歌声招来了五洲四海的朋友,自治县人民政府明令放两天的节日假,与近朋远客同欢共乐。
中午时分,身著褂衫的小伙子们斜挎大三弦、带上竹笛,艳装打扮的姑娘们背上自己精心锈的花挂包,纷纷涌进舞场翩翩起物。朴实刚健的舞姿,开朗大方的性格,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慢三步”声轻意浓,“快三步”感情跌岩。激越欢快的舞乐也是青年们在大庭广众之下的社交活动,情调健康向上,动作潇洒自若;相比之下,它使那些扭捏作态的“文明”钝然失色。
斗牛,是火把节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实应该是“牛斗”,它和西班牙的人牛相斗并非一回事。火把节为什么要斗牛呢,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天神戈自来到人间,看到山坡上吃草的牛群悠闲自乐,于是他一拳打死了一只黄牛,一脚踢伤了一头水牛。牛群不畏权势地向天神发起了猛烈的围攻,牛群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天神也因身负重伤而回不了了天堂,终于化成一座魔鬼石象,永远站立在山坡上。为了赞扬牛的勇敢,节日就兴起了斗牛的活动,可是谁也不愿当恶神,只好让一对对牛儿来互相较量。牛在故事里显然成了善和美的象征。
对于人类来说,牛颇有徇道者的风怀,筋肉肺肝供人炙脍,皮骨蹄牙供人穿戴,活也牺牲,死也牺牲,丝毫不悲哀,也不怨艾。诗人们喜欢把牛誉为“中国国兽”。在山区人民眼里,牛已近乎“通灵宝物”了,犁地靠牛,踩粪靠牛,吃肉靠牛,花钱还得靠牛,因而牛的健壮和兴旺发展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斗牛就是对牛的体态和力量的检阅。说也奇怪,温良恭谦的大水牛一上了斗场就野性勃发,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景:有的善用尖角斜挑,再厚的牛皮也顶不住它猛刺,扎得对手露出血淋淋的可怜相;有的利用盘角优势夹住对手拖扭;有的推搡得对手无地容身……。体壮气足的大水牛满身蓄积着力量,一有机会就象争强斗胜的力士牛,同样也是耕作拉犁的功臣。一对对健牛角斗争强,取胜靠牛劲,荣誉在主人,欢乐却在观众,真是趣味无穷。
斗红了眼的牛撒野好战,但这并不是它的本性,一旦离开斗牛场,它又给人带来了另外一种美:坚毅、雄浑、无私、拓大、悠闲、和蔼,任凭怎样的辛劳它都能够忍耐。稳步向前的牛,颇有它主人的作风和气派。
摔跤是火把节又一高潮,推、拉、背、抬的较力斗智扣人心弦。一批批彝族青年从这里起步,披红挂彩地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跤坛,为山乡父老赢得了荣誉。欢腾的跤场与四山轻歌曼舞的倩影融成一片,这就是火把节的白天。
入夜,一只只火把点燃了,远望象繁星坠地,近观火龙飞腾;一堆堆篝火熊熊燃烧,飘动着透亮的火焰,再上升,变成了蓝焰,终于和夜色相溶,消失在夜空里。有的火把是用刀劈开松木,加契撑大,形似花瓣,易燃而又耐久;有的是把杂木捣绒晒干制作,点燃后闪动的火光颇似火球;有的是用麻杆捆绑制作,燃得热烈、且有火星飞舞点缀;当近,有制作了焦油的布火把。载歌载舞的人群穿梭在火阵之间,一张张笑脸染上了绯红的火色,热烈跳动的火花为欢乐人群助威鼓劲,老老少少争相加入跳乐的队列,长蛇阵越来越向后延伸。围绕着丹红的焰火自跳自乐,平日深埋的感情此刻得以彻底的抒发,在欢乐中获得了情绪的最佳平衡。跳乐场上,人们的一切不快尽烟消云散,仿佛能借助熊熊烈火熔炼出另外一个舒心畅怀的新人。火把节的历史功勋之一就是给艰辛劳碌的人民以感情上最大满足,它告诉人们:艺术和生活本来就是不应该分开的。
深夜,成群结队的火把舞向田间,向各种自然灾害示威显力,以表示对五谷丰登和吉祥如意的追求。待火光完全容入夜幕之后,青年们还要纷纷下水游泳,据说节日之夜痛痛块块洗个夜澡,更能求得常年吉利平安。有些地区火光通宵达旦,直至迎来东方的彩霞。
火把,闪动着人们喜爱的红光。红色是六月山乡的基调:晨曦晚霞,迎风怒放的红山茶,满山遍野的美伊花,铺天盖地的山荞花,水淋淋的火把果,摔跤场上的火光中扑扑的面宠……红的海洋,红的宇宙,火红的热情,火红的生活。彝族人民崇拜尚红色,以红为美,是植根于厚实的生活根基的。节日之夜不禁使人联想到彝族人民古老的服饰色彩:黑色中衬托出一些红色,这种颜色既富于生气,且能体现出民族的质朴性格,具有特殊的美学情趣。
火把是热烈、光明的象征。古代,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所梦寐以求的,正是一团炽热的火光。昔日,彝族人民有过生命之火被摧残、智慧之光被压抑的曲折经历,只有对历史文化进行严肃的反思,才能体察到他们对生活为什么那样热烈乐观,对光明为什么那样急切向往和拼命追求!
火把节,是民族的传统,是民族的习俗,是民族的节日,更是体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