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石林:彝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在石林17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喀斯特地貌就有1100多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千百年来,彝乡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石峰万仞间刀耕火种,在“石缝”中刨食,怎能过上衣食无怃的生活?早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路南知州汪良就将石林芝云洞辟为览胜景点并立了芝云洞碑,建了简易的旅游设施;清代,已经把石门、李子箐石林及大叠水视为游览胜地;1931年,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高吭一句“石林”,引得宋美龄、李宗仁等达官驻足,骚客纷至,成立了“石林公园建设委员会”进行开发保护。但从明代至民国,虽历经沧桑五百余年,石林仍旧是名声在外,只开花而不结果,人们从未想过石林的石头会从导致贫困的“绊脚石”成为今天的“宝石树”。
历史一小步,发展一大步
在石林旅游业的发展史上,1978年无疑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年4月1日,石林风景区开始对中外游客实行售票游览,首次有了由6名职工组成的兼职导游员。尽管当时的票价仅为0.05元人民币,当年的门票收入也不过区区5万元,但它标志着沉寂了亿万年的石头从此变成了“可以卖钱的风景”。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石林风景区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就是从这时起,发展旅游业提上了县委、县政府的议事日程,可一年十来万的游客,几万元的收入,对于全县当时的17万多人口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无足轻重。因此,广大干部群众对县委、县政府发展旅游业的举措很是不解:都去搞旅游,我们吃什么?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石林接连捧回了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旅游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云南十大名片、云南最响亮的旅游名片等一个又一个的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知名品牌,创造出了足以让石林人自豪、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效益:1978年,国内外游客10万人次;1988年,国内外游客96.4万人次;1998年,国内外游客141万人次;1999年,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200万。时至2005年,石林接待游客221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6亿元,综合收入4.5亿元。27年间,石林游客人数翻了22倍,门票收入翻了3200倍,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了35%以上,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彝乡各族群众从每年100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每年1000万元的生态美县投入等多个渠道中,直接享受到了旅游发展的成果。历史性的发展和跨越,让石林人形成了强烈的共识:旅游业就是石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不发展旅游业,我们吃什么?
掩映在花海中的石林更加绚丽多姿
从某种意义上说,石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就是我们伟大祖国发展与繁荣的一个缩影。但放眼先进景区和世界,长期以来低投入、高产出的旅游发展模式,使石林的建设和发展已远远不能适应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全面实施“旅游立县”战略,让石林迈向世界的愿望,在石林人心中从未象今天这样强烈和迫切。
制度保障,创建与国际接轨管理模式
发展大旅游,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的一流规划设计作保障。近年来,石林按照依法治景、规划先行的原则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惜巨资聘请了新加坡CPG集团、上海发展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的专家、学者及建筑设计大师,为石林作旅游规划、建筑设计和战略研究,力求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放眼百年,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谋划石林未来的发展。目前,石林已对1995年国务院批准执行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相继编制完成了《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石林旅游发展规划》、《石林风景区生态建设规划》、《长湖风景区保护性开发规划》和《大叠水风景区保护性开发规划》。
石林最大的优势是旅游,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旅游业,希望在旅游业,突破也在旅游业。在长期的探索和管理实践中,石林已经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以“统一管理为前提,法规制度为后盾,综合治理为龙头,行业监督为骨干,群众自律为基础,目标责任为保证,承诺服务求信誉,宣传促销助发展”的管理模式。2003年11月,石林景区在全国风景名胜区中率先顺利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HSM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标一体化”国际认证,并连续三年通过了国际认证中心的监督审核,使石林的管理步入了与国际接轨的“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发展轨道。
科学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
石林是世界喀斯特地质地貌的精华和典型代表,大自然馈赠给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其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国际对比意义,本身就是一座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天然博物馆。石林人民历来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石林:环保部门定时对景区的空气、水质进行监测,保证景区空气质量;在远离景区的地方建有污水污物处理场,保障景区内的污水、垃圾及时排放和及时清运处理;每年投入上千万的资金,进行与景观相协调的生态绿化;有100余人的管理人员24小时巡逻;有65人的石林风景资源专业保护队伍和1000多人的县、局、乡、村四级资源保护网络,对石林进行有效监控和巡查。同时,每年组织大量人员到景区周边72个村寨进行大规模的环境资源保护宣传活动,增强景区村民的资源保护意识。
2004年2月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后,石林管理局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指南的要求,在一、二、三级保护区的基础上,划出特级保护区,投入资金近2亿元,通过建设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和环境资源卫星定位遥感监测保护系统,开展大规模环境整治、大面积退耕还林、清理取缔石材厂矿、突出“阿诗玛”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旅游项目、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等措施,逐步恢复石林原生态,剥离景区服务功能,对石林旅游资源实行更加科学的保护管理和开发。
与时俱进,创建世界一流景区
2005年9月,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同志到石林调研旅游工作,为石林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的旅游发展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石林县委、政府及时制定了“12345”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全面启动了建园75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景区提升改造工程。
目前,石林景区已投资上亿元,拆除了有碍观瞻的建筑物1.3万平方米,科学修复景观面积6万平方米,种植各种苗木13万株,实施了景区管网入地工程,新增了两条游览线路,设置了用中、英、法、日、韩等五种语言加以说明的人性化标志标牌200多块,垃圾箱40多个,IP应急求救电话60多部,移动星级厕所6个,节能星级生态厕所2个,为游客提供了更加方便实用的亲情式服务。同时,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4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投资7000万元建设数字化景区,开发了石林旅游门户宣传网站,建成了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内部的办公光纤网络平台、景区游路视频监控系统、旅游会员管理系统、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旅行社签单结算系统、便携式选择播放语音导游系统。数字化景区建设全部完成后,游客调度监控、车辆调度、报警求救、内部调度、外部联运将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
国际一流水准的石林喀斯特地质博物馆免费向游客讲解石林演化历史
今年5月17日,杨崇勇同志再次来到石林景区了解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看到景区建筑物拆迁、景观质量提升改造等各项工程已初见成效,杨崇勇同志对石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杨崇勇说,去年11月昆明市旅游产业大会召开以来,石林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进行规划设计,下大力气拆迁景区有碍观瞻的建筑,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整治,景区景点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开发有了新的突破,申遗工作效果明显,抓得很好,很有魄力,下了很大功夫。
全民动员,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是有效保护石林这一珍贵自然资源的重要方式和全县23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经过15年风雨兼程的不懈努力,目前,石林“申遗”已经顺利通过了国家提名、世界遗产中心审核两个关键环节。今年9月初,世界遗产委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完成了对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实地考察评估,一旦得到IUCN专家的认可,石林就将进入明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的最后冲刺。
截止今年10月底,石林已累计投入“申遗”环境整治资金9100多万元,完成了申报地核心区1369.24亩耕地退耕和植被恢复,防治核心区森林病虫害10万余亩;清除了公路沿线风景石、风景树上的标语,修复路面20000平方米,对沿街、沿线有碍观瞻的建筑物进行了拆迁整治和植被恢复;完成了乃古石林250亩土地租用绿化及停车场、门票房等建筑设施拆除;建成了石林景前区阿诗玛生态文化园和新的石林游客接待中心、售票大厅及地质博物馆。
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不懈追求和开拓创新,让今天的石林旅游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今年以来,石林游客人数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1到10月,石林景区接待游客已突破200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