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遊動態 > 景區動態

地質專家解析雲南石林2.7億年演化進程

作者:  來源:石林縣外宣辦  發布時間:2007-06-27

石林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種特殊類型,因高大的石灰岩溶柱密集組合、呈林狀分布而得名。在起伏的高原面上,大大小小的石林成簇成片分布於山坡、嶺脊、溝谷和窪地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兩片石林,大(小)石林和乃古石林被辟為遊覽區。

在雲南石林,晚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的碳酸鹽岩地層廣泛出露,但石林地貌主要發育於二疊系灰岩中。

除了典型的石林地貌以外,雲南石林還發育了各種其它相關的喀斯特地貌成分,如石芽、溶丘、窪地、暗河、湖泊、瀑布、溶洞等,它們與其它植被類型和地下水系統一起,共同構成了一幅從地上到地下完整的高原小流域喀斯特全景圖。

世界上,很少有像石林這樣在有限的范圍內,保存和展示了如此豐富多樣的石林喀斯特地貌。由於獨特的地質演化,時代不同的石林地貌同時出露,成片分布於各種地形。每一片石林的形態各異,除了典型的劍狀、柱狀、塔狀和蘑菇狀石林外,還有許多難以歸類的不規則狀。許多石峰、石柱的形態甚至擬人狀物、惟妙惟肖。石林國家公園幾乎匯集了世界上所有類似的石林地貌形態,因而被譽為“石林喀斯特博物館”。

同時,石林也是美的理念和創作的重要源泉,千百年來,石林一直是中國園林藝術中自然美的模本,許多石景的建造原則和造型標准都源於石林,因而石林又被譽為“造園之源”。

石林的形成是有利的地質、氣候、水文等條件的組合、甚至巧合的結果。與世界上其他類似地貌相比,雲南石林的成因機制不同,主要是由地下水的土下溶蝕作用所形成,既地下水沿着岩石中的節理和縫隙不斷向下滲透溶蝕,隨着縫隙的加深加寬而分離出石柱。再經構造抬升將石柱出露於地表。

石林的形成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演化過程。2.7億年前的早二疊世,石林地區為海洋環境,海底沉積形成了數百米厚的石灰岩,后地殼抬升,石林地區處於濕熱古海岸邊緣,溶蝕形成了最早期的石林。緊隨其后的火山熔岩噴溢,使石林被厚厚的玄武岩覆蓋。漫長的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石林地區一直處於剝蝕夷平狀態。約6千萬年前的早喜馬拉雅運動,使石林地區掀斜抬升,轉為內陸山間湖泊環境(路南古湖)。晚第三紀以來,石林地區繼續抬升,向現代高原河谷環境演進。在持續的階段性抬升過程和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下,石林地貌也處在繼承、更替和疊置的演變中,老的石林逐漸消失,新的石林不斷形成。

在石林地貌的地質演化過程中,石林地區的地理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歷了從海洋到陸地、從低地到高原的過程。隨着緯度和海拔的增高,氣候也從炎熱濕潤的熱帶氣候轉變為現今的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

石林地區保存和展示了典型的亞熱帶高原喀斯特生態系統。高山栲林、滇青岡林等是雲貴高原喀斯特地區常綠闊葉林的代表性植被類型。石林地區還擁有多種受保護的動、植物。

在長期的歷史演化中,當地彝族人與石林地貌和構成這種地貌的岩石結下了不解之緣。石林的石柱上留有早期彝族人的岩畫和石刻,石林融入了當地撒尼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宗教、傳說、詩歌、舞蹈、刺綉、服飾、建築、節慶等,反映了彝族群眾與石林久遠的歷史淵源。 (石林縣外宣辦)

石林裸露的碳酸鹽岩地層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權所有:雲南石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經營許可證編號: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