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勝境初探 > 圖話石林 > 石林文學

鹿阜古鎮 文物擷萃

作者:竇光華(石林)  來源:《石林/2010年第2期 總第13期》  發布時間:2011-03-15

阜者,土山也。土山多鹿,故名鹿阜。鹿阜古鎮,現為石林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亦即縣城所在地。僅從其地名釋義,便可知其歷史悠久。因而,此地古跡眾多,文脈悠遠,文化獨異。

古鎮西部,有山沖、宏圖二村,皆為舊石器文化遺址,並被國務院列為古脊椎動物化石保護范圍。緊臨城西,有山名紫玉,不僅出土了象徵古夷文明的火葬罐,還葬有元代武德將軍普魯海牙及其妻吐魯明珠,數百年來,古墓默默地訴說着蒙、漢、彝三族相互融合的悠遠歷史。學地、雙龍二山,雖稱為“山”,不過是“土山包”而已。然兩地卻文化底蘊厚重。唐天寶末,黑囊蠻之裔洛蒙占踞學地山,建撒呂城,號曰洛蒙部,歷經唐宋(南詔國和大理國)數百年,至元代初,才歸附元王朝。元以洛蒙部地設洛蒙萬戶總管府,轄洛溫(今陸良)、師宗、彌勒干戶所,元至元八年(1271年),並洛蒙(路南)、羅加(澄江)、末迷(曲靖)三萬戶為中路,洛蒙為中路總管府治,洛蒙儼然為一方土長。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州周耿於學地山始建文廟,路南官學至此興起。清雍正四年(1729年)。知州陳先溶重修時將閣移至雙龍山頂,企盼“大魁天下”。學地、雙龍二山歷史文化之厚重,僅此可見一斑。

清光緒十四年(1889年),州民又捐資在南門街修建武廟,祭祀關公(雲長),以示“文運昌盛,武運恆久”。城東南有阿子龍山,山頂築有文筆塔。鄉民築此塔,以為“濡雲漢以文章,助文人而長久”。城南有村名“大屯”,當地俗語雲“大屯不大,小屯不小”。這是屯堡文化的象徵。大屯村旁,巴江岸邊,清光緒四年建有“萬仙閣”,此閣集道教、佛教於一身,可謂“宗教融合”的典范。此外,古鎮內的馬家巷、小古城、西門外、南門街,至今留有“古大道”、“古驛道”、“會公祠”、“忠節祠”、“遺臭碑”、“去思碑”、“文明坊”、“忠節坊”等遺址。

古鎮眾多的文物,分布在穿越古城美麗的巴江河兩岸。假如巴江河是一條玉帶,眾多的文物古跡就是點綴在這條玉帶上的明珠,擷集這些閃光的文物之萃,回顧悠遠的歷史,緊系悠久的文脈,展望古鎮美好的未來,有着摧人奮進的喜悅。

一、八十萬年前的“古鎮文化”

“古鎮文化”,亦即“板橋文化”。1961年至2005年。我國著名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者周明鎮、邱占祥、黃慰文等考古專家,曾先后在巴江盆地的鹿阜古鎮、板橋古鎮考察,在這里的磚紅壤化堆積發現了半月型刮削器(舊石器),經與己經測定為80.3萬年的廣西白色盆地磚紅壤階地比對,完全一致。半月型刮削器,它代表着舊時器中期人類打造石器的最高技術。此刮削器僅在法國南部的莫斯特出土發現。因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學界,把其定為“莫斯特文化”,法國人乃至歐洲人以此為自豪,但其年代經測定為4萬年至15萬年左右。與中國石林縣鹿阜、板橋古鎮發現的半月型刮削器打造年代相比,法國莫斯特整整晚了65萬年。這就是說,中國石林鹿阜、板橋古鎮文化改寫了人類文明的歷史,把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從歐洲移到亞洲,從法國莫斯特移到中國石林的鹿阜、板橋古鎮。中華民族可以自豪地說,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文物萎萃的古鎮

且不說鹿阜古鎮出土的眾多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是怎樣的燦爛,唐宋以來存留的文物及歷史遺跡何等輝煌便可知鹿阜古鎮的淵源,古鎮最早的先民為洛蒙部落,洛蒙部之“洛蒙”,夷語,意為最大的公虎。時夷人無姓,崇虎,故將首領(酋長)呼之為“洛蒙”,其部落即“洛蒙”部。洛蒙酋長(世襲)不僅建了“撒呂城”,還修築了“靶子爾”(即長城埂)。“撻子爾”,亦稱“底伯盧”,均系夷語。“撻”者,夷語意為“埂”;“子”者,夷語意為“界”;“爾”者,夷語意為“城”。“撻子爾”合起來,夷語意為夯土或分界之城牆埂。此埂在當地人眼中很長。頗似“類底爾”(路南城)之城牆,故俗稱“長城埂”。此埂建於宋大理國時期,時段思平聯合洛蒙部等“滇東三十七部”攻打並推翻了相干貞的“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后,兌現了當初對“滇東三十七部”的許諾,即“減歲糧半、免徭役三”,並大規模地實行封建土地分封制。因而,洛蒙等三十七部得以分封領地。故此,洛蒙、洛溫(今陸良)等部修築此埂,以分地界。雲南大學歷史系著名教授、邑人李蜒先生曾有“疑此埂蓋洛蒙、洛溫二部之分界”之說。李蜒先生的分析,正符合明萬歷《雲南通志》關於“撻子城……昔酋長兄弟築此,以分地界”的記載。

文廟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署知州同知周耿在原“撒呂城”故址倡建。這是路南官學的開啟。文廟沿中軸線為文明坊、泮池、石碑坊,有前殿、中殿、大成殿三院,左右有文昌宮等建築群,為斗拱抬梁式土木結構,造型宏偉,雕刻精致,是省內少有的古建築群。魁星閣原建在文廟內,光緒十六年(1890年),知州陳先溶重修文廟時,將閣移至雙龍山頂。魁星閣為二層樓閣,每層六角翹起,掛銅鈴,閣頂有寶鼎,用優質琉璃瓦鋪蓋,樓閣走檐為雕刻欄桿。閣高30 余米。造型宏偉大方,工藝精致,登樓閣觀賞,城周山川盡收眼底。邑人李映乙曾寫檻聯贊日:“四面雲山歸筆底,九天星斗照人間”。“把酒來雲中天半,憑欄看水色山光。” 古城南門建有祭祀關公(雲長)的武廟,清光緒十四年(1889年)始建。有大門、前殿、后殿、息養亭等建築物。文廟、武廟隔街相望,以示“文運昌盛,武運恆久。”

城西有山名紫玉,為明清路南著名的八景之,即“紫玉夕照”。紫玉山上曾出土火葬罐,屬唐、宋之物。此罐的出土,證明了唐宋時期,古夷人留在撒呂古城居住,同時也代表着古夷人的喪葬文明。在紫玉山上,還葬有元代普魯海牙及其夫人吐魯明珠。“普魯海牙”,古蒙語,意為“威猛雄壯的武士”。據《路南州志?楊忠節公傳》載:“魯海公生於蒙古,仕元,官至武德將軍,大理路總管,移駐路南,洪武初死國難,贈罔里伯。”這說明普魯海牙是從蒙古大草原來到路南,並奉命帶兵到路南駐守的蒙古族大將軍。“死國難”后,葬在紫玉山上。其第八世孫楊以成,“既由選貢特授貴陽府畢節通判…… 九薦欽賞,兩任奏績。” 《路南州志》天啟二年,“賊目”張紳率兵數萬攻畢節城,城陷,楊以成被俘,寧死不屈,后被分裂肢體而亡。天啟七年。“詔賜葬祭建祠坊”。祟幀四年,皇帝遣雲南布政使司左布政蔡侃到路南諭祭楊以成。根據天啟皇帝旨意,在古城西紫玉山腳下,建“忠節祠”,以祠楊以成,在南門街建忠節坊,以彰楊以成。“忠節祠”,俗稱“楊家祠堂”,占地約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沿中軸線為大門、前殿、后殿,一院一場。兩側各建花園亭閣,為土木結構的古式建築,有花窗、格子門,檐口有紋飾雕刻,工藝精致。楊以成是第一個受到皇帝詔賜的路南人,“忠節祠”和“忠節坊”又為天啟和崇禎兩位皇帝所賜建,應是石林縣迄今最為有價值的文物之一。

萬仙閣座落在大屯村南,巴江東岸。始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光緒十七年尹開周舉行反清起義失敗后,被總督王文紹派張紹漠到路南焚毀。1940年萬仙閣附近新則村、冒水洞、大屯等十八村民眾捐資重建。萬仙閣為全縣唯一保存完整的土木結構的三層樓閣,上層閣樓天花板以八卦圖案裝飾,供奉太上老君,下層供奉泥塑佛像。外有石牌坊一座。與此閣遙相對望的是獅山寺,位於古鎮西部。該山由石灰岩和紅壤組成,南嶺斷岩峻聳,向北伏緩,如雄獅坐視,故名。獅山古木成蔭,單木叢生。西南側懸崖陡峭,高達百余米,藤蘚纏攀,這正是明清路南八景之一的“獅嶺睛嵐”。該寺建於明代,寺內供有觀音塑像。自明、清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上巳節”,遠近居民上山踏青,集會祭祀。現有山門,前殿、后殿等建築。

與中國宗教文化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古城西北的路美邑法國天主教堂。光緒十三年(1887年),法國天主教神甫保羅?維亞爾(AawlVial)在天生關邂逅路美邑村彝族撒尼人祀躍山,即隨杞到路美邑定居,作為其傳授的據點,該教堂為土木結構,歐式建築風格,占地面積五畝多。教堂常有神甫1人,修士67人。路美邑、維則、青山口、海邑等地彝族撒尼人百分之九十以上均入教。撒尼人原信奉原始宗教,即山有山神,樹有樹神,入了天主教,既信奉上帝,又信奉山神、樹神等多神,從而成為西方宗教文化與中國原始民間信仰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

古城內古驛道和大道遺址,是元、明以來昆明通往廣西和貴州的主要交通道路。據《路南州志》記載,“隨其疆域遠近,開築道路,以六十設置一驛,有驛與亭鋪,為郵傳而設,地當道路要沖。”古城為滇桂驛道大站,每天過往騾、馬500匹以上,至民國三年(1914年)有張保全等10家馬店,分設於南門外、馬家巷、小古城等地,可容納500匹馬。馬店可代客煮飯,每匹馬每晚收銀元一角。

古城境內有很多碑刻,如“城惶廟碑”、“萬人冢碑”,等然最有名的當數“去思碑”和“遺臭碑”。“去思碑”為光緒十六年立。知州陳先溶在任期間,多為民眾辦實事,且廉潔自守,深得地方民心。陳離任后,合州人士立碑旌表以示思念,故名“去思碑”。“遺臭碑”為抗日戰爭時期所立。時路南縣長許良安貪腐暴虐,並鎮壓抗日民主運動。我地下黨領導路南中學、雲大附中學生和路南民眾進行“倒許運動”,用鐵的事實證明了縣長許良安的貪腐與暴虐,迫使民國雲南省政府撤消了許良安縣長職務,此次運動被聞一多先生譽為小“五.四”運動。路南各界民眾為“抒眾憤而戒后人”,特刊碑勒石,使貪腐者遺臭萬年,故立此碑。“去思碑”和“遺臭碑”堪稱天下奇碑,一貪一廉,形成鮮明對照。“奇碑”現立於武廟(具文化館內,中共石林縣委、縣紀委已將立碑處列為“黨風廉政教育基地”。

竇光華,石林縣文化體育局文物管理所老師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權所有:雲南石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經營許可證編號: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