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烈庆祝石林彝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专题

石林彝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之九

作者:  来源:县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8-11-12

特色石林:富民兴县建小康
 
  自治县成立50年来,石林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改善生产条件;不断出台扶持政策和奖励办法,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增效益,扩大规模出特色,依靠科技创品牌,依托龙头闯市场。粮食产量连续16年迈上新台阶;烤烟生产不断提质增效,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以羊产业为主的传统畜牧业迅速发展,成为继旅游、烤烟之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甜柿、油桃等名特优新产品走俏市场,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水利建设在喀斯特“禁区”上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全县水利化程度提高到了2005年末的60%。
 
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食为政先”,“农为邦本”。红土地上50年辛勤耕耘,彝乡农业发展突飞猛进。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9.14亿元,是1956年的51.3倍。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稳粮、保烟、兴牧、促果、攻菜、增林”的发展思路,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品种上引导,技术上示范,大力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普及新技术,大面积推广种植优质水稻、水果,无公害蔬菜,优质甜脆食用玉米,发展订单农业和绿色产业,农民增收亮点频现。
 
胚胎移殖圭山山羊
 
  上世纪50年代,石林农业部门就建立了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因地制宜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彝乡农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培育成功了省内外知名的路单系列玉米新品种。作物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水稻旱育稀植、蜂巢式、生物多样性栽培,玉米“118工程”高产综合配套,小麦分墒条播、小墒撒播、地膜覆盖,蚕豆分墒、开沟“三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等农业新产品、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粮食产量、品质不断提高。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1822.9吨,连续十六年迈上新台阶,创历史最高产量,是1956年46720吨的2.6倍;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76.2千克,是1956年173.5公斤的3.3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的平均单产分别达573.3千克、460千克、200千克、186.6千克,分别比1956年增长了2.04倍、3.8倍、2.8倍、2.9倍。
  畜牧业是石林的传统产业,但解放以前一直靠天养畜,无人抓,无人管。改革开放以来,石林以国家首批奶山羊基地县、省级生猪生产基地县及国家无规定动物疫区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兽医防疫体系,用胚胎移植、高床厩养等先进科技改造传统畜牧业,全县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培育和扶持了神农PIC、万家欢农业科技生态园、梦达尔农牧林开发公司、生龙生态农业科技园、石林朋成畜产品开发公司、恒晟乳制品厂、洪源畜产品加工营销公司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畜禽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初步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截止2005年末,已建成种草养羊综示区1个,高床奶山羊饲养小区1个、饲养示范村4个、厩养示范户300户;生猪存栏163196头,出栏190416头,出栏率124.6%;羊存栏166649只,出栏164443只,出栏率104.7%;大牲畜存栏71964头,出栏9209头;家禽存栏727937只,出栏697536只,出栏率156.9%。肉类总产21613.6吨,奶产量9278.1吨,禽蛋产量1153.5吨。畜牧业产值2.96亿元,为1956年的140倍。
  近年来,石林通过引进葡萄、苹果、甜柿、油桃、红梨、甜脆玉米等名、特、优、稀、新品种,发展蔬菜订单生产品种20余个,拥有了一批以旅游观光和外销为主的果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至2005年底,在全县的水果生产企业中,已有1家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3家通过绿色产品认证,5家通过有机产品认证;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5万亩,认证产品2个,建成“无公害生产植保示范村”1个。全县水果面积28149亩,产量10477.9吨,实现产值1950.1万元;蔬菜面积5.7万亩,总产量6689.54万公斤,产值8476万元。果蔬规模、品种、质量和经济效益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近年来进一步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龙头企业迅猛发展,目前,全县已有县级龙头企业23个,市级龙头企14个,省级扶持龙头企业2个;农业专业技术协会11个,会员4860户,覆盖了全县50%以上的专业型农户;省列生态村1个,市列生态村2个;种植基地面积2.3万亩,年产量2.3万吨;规模养殖2.3万头(只);每年营销农产品5.8万吨,产值9994万元,带动5.6万户农民年户均增收120-6000元。
 
烤烟支柱产业是彝乡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石林是卷烟优质原料“红花大金元”的故乡,烤烟以其特有的品质、鲜明的色泽、醇和的香味,在国内享有盛誉,是全国41个烤烟基地县之一和全省烤烟生产重点县。石林农业的优势在烤烟、烤烟的优势在优质、优质的关键在科技、科技的主体在烟农,50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把“烤烟稳县”作为富民兴县的战略目标之一,长期致力于科技兴烟,创烤烟优质品牌。烤烟生产从过去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转变为“依靠科技、增加投入、狠抓基础、强化服务”,在“优、早、熟、肥、管、烤”和稳定政策的基础上加大烤烟合理规划,品种种纯、数量种够、质量种好、效益提高,走烤烟生产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将石林烤烟打造成了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产业,每年为县财政创收30%以上,烟农人均收入从1998年的621元提高到2005年的1279元,在红土地上铸就了“金色产业”。 先后获得了全市“烤烟生产收购先进县”、全省“烤烟生产收购先进县”、国家“烤烟生产收购先进县”等荣誉。
  在烤烟生产各个环节中,石林全面推广漂浮育苗、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烟地轮作、规范整地理墒、科学防治病虫害、适时采烤等新技术;大办省、市、县、乡镇、村各级优烟样板;通过人工防雹等措施,有效防止冰雹灾害;加大投入建设烟水工程、小水窖配套工程等设施,改善烤烟生产条件;对全县烤房进行大规模改造,新建烤棚群、标准化普通式烤房,提高烟农科学烘烤水平。有效促进了烤烟生产持续发展。
  在烤烟收购环节中,始终坚持标准收购、合同收购,全面推行IC卡等收购管理新模式,将全县54个收购点逐步压缩为31个,实行“入户预检分级,统一包装,约时定点,集中运输,密码收购,承诺服务”,有效解决了烟农卖烟难问题,实现了政府、企业、烟农“三满意”。
  卷烟销售环节中,取消了运行多年的批发零售网点营销方式,全面建立了“电话订货、物流配送、电子结算”三个百分百的销售网络体系。2005年4月,县烟草公司代表昆明市顺利通过了国家局卷烟网建联动达标考评验收,取得全国第一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石林将主动参与国际烟草市场竞争,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大公司合作,稳步建立出口导向型烤烟合作项目和基地,以创品牌和建基地来巩固烤烟支柱产业地位,确保石林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潭水库,彝乡各族群众饮水灌溉的命脉
 
水利建设挑战禁区
  石林地处喀斯特岩溶地貌地区,“下雨到处冒、雨停无水喝”,山区缺水问题十分严重,人畜饮水十分困难。解放前,彝族群众披星戴月、人背马驮取水用水,生活十分艰难。自治县成立50年来,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强岩溶地貌水利“禁区”上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创造了江河引水、泉水开发利用、中小型水库建造、梯级提水、山区人畜饮水、农用灌溉等一个个水利奇迹,彝乡红土地上形成了坝塘水库星罗棋布,引水沟渠纵横交错的水利网络,有效调节着全县分布极不均衡的水资源。
  目前,全县境内已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79座,小坝塘135个,水池7429个,总库容量9923万立方米;建有各种输水管道1789.49公里,引水沟渠近200公里,灌溉沟渠35条近500公里,人畜饮水和水浇地工程265件,有效灌溉面积347400亩,水浇地209741亩,全县水利化程度达到了60%,为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3年,石林建成了第一个自来水厂,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石林饮水困难群众多达7万余人,超过全县总人口的40%。滴水贵如油,缺水问题仍然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生产生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1985年至1988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石林因地制宜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圭山供水”工程,安装管道104.34公里,一举解决了圭山地区亩竹箐、圭山、维则三乡35个村2万多群众、1.5万余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开创了石林岩溶地区解决人畜饮水难题的新局面。近20年来,石林又相继建成了路美邑、西街口、北大村、板桥等10余件供水工程和第二自来水厂,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和大牲畜的饮水问题。通过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等项目,解决了近万名农村贫困群众的饮水困难。目前,全县已有20余万城乡居民用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占全县总人口的90%。
    “十一五”期间,石林将启动防洪保障体系、水资源开发、农村水利建设、综合利用水资源等七大工程,使全县水利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权所有: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盛威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