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烈庆祝石林彝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专题

石林彝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之十

作者:  来源:县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8-11-12

宜居石林:彝乡各族人民的幸福家园
 
  1956年以前,石林还没有一盏电灯,照明靠油灯松明,取暖靠柴禾火塘;残破不堪的县城不过几千人口,用不了一顿饭的功夫,就能把整个县城绕上一圈;没有一辆客、货汽车,上昆明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到宜良坐小火车,县内出行能坐上牛车马车,就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了。50年添砖加瓦建设家园,彝乡红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387个自然村村村通电,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县城建成区面积已由自治县成立时的0.3平方公里增加到4.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已达23%;全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783公里,有客车792辆、货车1723辆,形成了公路、铁路,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纵横连贯、四通八达、密布全境的现代道路交通运输网络;日新月异的通讯科技,已经把昔日闭塞的彝乡和外面的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
 
园林城市画中游
  鹿阜镇是石林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素有“四山环绕,二水萦回,前揖紫玉,后枕鹿阜,左绕巴江,右控狮岭”的美誉,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石林的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84年开始作县城城市规划,陆续建设了县电影院、县人民政府办公楼、阿诗玛街心花园、阿诗玛粮油大厦、儿童乐园、兴东楼单元住宅楼等建筑。1992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加大投入,先后建设了烟草大厦、阿诗玛东路、阿诗玛电影院,石林中路、石林南路,开发建设了双龙小街、双龙集贸市场。2002年以来,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东城区,建成了垃圾填埋处理场、巴江带状公园、双龙广场等一大批公益性设施,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布局趋于合理。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发展大旅游,实现大跨越”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环境整治、拆迁改造和建设力度,全面取缔了载客三轮摩托,开设了6条公交线路,投放了60辆出租车,合理设置了公交车站点和出租车泊位;相继完成了驾驶员城、莲花池、昆河公路进城入口等片区的拆迁改造还绿工程,新增城市园林近6万平方米;修缮改造了阿诗玛东路、石林南路、阿诗玛南路、阿诗玛西路等市政道路,在车流量较大的主要街道、交叉路口设置了14组交通信号灯和人行横道灯;对密布城市上空的各种电缆电线全部进行了入地改造;全面加快了鹿阜古镇、东城区二期、巴江俪岛、阿诗玛景观大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建设进度;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大量运用彝族建筑符号、民族民间绘画精品图案对县城、石林镇主要街道和巴江沿岸临街建筑物进行了街景风貌改造,为县城和石林镇量身定制了一套以“阿诗玛”为主题的民族文化盛装。到目前为止,县城绿地总面积已达98.02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27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2平方米,绿地率达24%,绿化率达26%。一个环境整洁,出行便捷、功能齐全、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园林旅游城市以全新的容颜展现在了中外游客的眼前,“远方的客人难以留下来”这一困扰了石林旅游多年的难题正在破解。据有关部门统计,自今年下半年以来,石林宾馆饭店的平均入住率同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了85%以上。
  未来五年,石林将以列为云南省县城建设试点县为契机,按照 “一路三区”、“一河三片”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以点带面做好巴江污染治理二期工程、鹿阜古镇改造开发、生态工业集中区等重点工程项目,突出地方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谋划城市发展。到2010年,石林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达10万,绿地率将达到40%,全县城市化率将达40%,成为民族和旅游特色浓郁的生态旅游城市,集商贸、旅游、民族文化、交通为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全国民族自治县中最好的城市之一。
即将完工的鹿平公路一期工程
 
崎岖山路变通途
  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林境内只有324和326两条过境公路,全长不过79公里,且均为泥结碎石路面。县内群众出行靠骑马走路,货运靠人力背负和畜力运载。到1956年自治县成立时,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也仅为160公里,客、货汽车仍然一片空白,分散在全县民间的一百多辆马车,就是那个时候最得力的运输工具。
  1957年9月,县工业交通局成立,省供销合作社将一辆雪佛兰牌货车连同驾驶员一并调给路南县供销合作社,彝乡红土地上才开始有了第一辆汽车。
  自治县成立50年来,石林的交通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1998年12月30日,南昆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石林没有火车的历史,圆了彝乡盼望了几代人的铁路梦。特别是“十五”期间,石林倾全力配合省、市交通部门,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黄金网络”:2004年,全长78公里的昆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石林至省城昆明的里程缩短了30公里,只需50分钟就能直达省城,为彝乡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5年,九石阿旅游专线建成通车,为石林山区民族聚居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6年,西石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石蒙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进一步奠定了石林的交通枢纽地位,区位优势更加明显。2005年开工,投资3200多万元的鹿平公路建设改造工程,打通了石林的南大门通道,从根本上解决了公路沿线鹿阜、板桥、大可三个乡镇近五万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将对三个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另据统计,50年来,县交通部门已累计投入资金6.33亿元,建设改造乡村公路224条671.1公里,新建改造沥青、水泥路65.4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沥青路,村村通公路的交通之梦。
  截止2005年,全县境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已达783公里,是1956年的4.9倍,年平均增长3.3%;有客车792辆,是1978年的88倍,客运量17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761万人公里;有货车1723辆,是1978年的32.5倍,货运量145万吨,货运周转量11743万吨公里; 有道路运输户2075户,从业人员6002人;有各类运输拖拉机1171辆;全县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5.43公里,每万人有公路26.2公里,形成了昆石、西石和南昆铁路“两高一铁过境”,九石阿旅游专线串境,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纵横连贯、四通八达、密布全境的现代道路交通运输网络。
 
温暖光明亮彝乡
  解放前,石林各族群众照明靠松明火把,做饭取暖靠柴禾,粮食加工靠推磨。1956年,石林在东海子村建起了第一个12千瓦的水电站,在县城董家巷装配了一台24千瓦汽油发电机火电站,供县城机关、医院、学校使用。从此,彝乡告别了刀耕火种的时代,有了电灯电话。1969年,接通宜良——路南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35千伏路美邑变电站,石林电力供应并入昆明电网,到1988年,先后建成大屯、月湖、圭山三座35千伏变电站,全县387个自然村已村村通电。
  1999年,石林开始全面实施历时三年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两改一同价”民心工程。到2001年,累计投入资金5600多万元,对全县农村35千伏以下电网进行了全部更新改造,完成一户一表58267户,覆盖面达到100%。改造后,农村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4%,电压合格率达到90%以上,平均线损由40%降到12%以内,平均电价由每千瓦时1.2元下降到0.65元,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每年减轻农民用电负担800万元,农民群众争相称颂“两改一同价”为“德政工程”,感谢党和政府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工程验收后,石林县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电力公司授予“全国第一批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作先进县”称号。
 
完善的供电设备
  与农网改造同步,县电力公司又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石林电力调度自动化大楼,按片区成立了鹿阜、板桥、圭山、北大村4个供电所,对农村用电实行规范的“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彻底打破了“层层转包”、“层层加价”的旧农电管理体制,让群众真正用上了明白电、放心电。
  2003年,县电力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了石林供电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石林又启动了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到今年4月,共投资1448.49万元,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0.43千米;新增更换高耗能变压器31台;完成400伏新建(改造)线路16.64千米;配套改造城区一户一表2176户,石林景区、东城区和县城主要街道电网全部入地,有效改善了城区面貌、提升了景区景观质量。城乡电网改造后,石林的年供电量达到了1.37亿千瓦时,比改造前增加了一倍多,为彝乡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供电部门计划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对现有电力设施的大修、综合自动化技改、设备更新和反事故措施等项目,不断提高设备技术装备水平,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优化主网结构,打造责任电网、和谐电网,为石林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基础设施保障。
 
信息通信大跨越
  1956年自治县成立时,全县仅有市内电话61部,农村电话56部。2005年底,固定电话用户已达22000户,是1956年的188倍;小灵通用户3600户,宽带用户1200多户;移动通信在网用户79516户。
1956年,自治县有了广播站,1970年,有了电视机,到2005年底,全县已有卫星电视接收站14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8%,广播人口覆盖率98%,有线电视用户达25000多户。2006年7月18日,石林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恢复播出,发射功率300W,频率103.8兆赫,覆盖全县大部分地区。
  彝乡各族人民在日新月异的通讯科技发展浪潮中,拉近了同世界的距离,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美好生活。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权所有: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盛威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