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旅哺农建设“五新十有”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在旅游、烤烟和畜牧支柱产业的带动下,石林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石林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8.5%,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增收依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十一五”期间,石林县委、县政府将在确保现有支农资金投入力度不减的前提下,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生态美县建设,着力建立以旅哺农、以农促旅、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村共享改革和旅游发展的成果。
齐心为农打基础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石林全县人民的小康。近年来,石林各涉农部门情系农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围绕“三农”加大投入,不断开拓创新,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了大量工作,闯出了很多新路。
2003年,石林县被列为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在项目建设中,县财政局筑巢引凤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用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择有经济实力和积极性较高的企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共引进民间资金1238.52万元,使两年项目总投资由原计划的1088万元滚积到了2486万元,多筹资1398万元。同时,打破孤立的项目开发格局,整合扶贫、水利、科技、信贷等部门集中投入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1012万元,建成沼气池268口,建成了石林县第一个玻璃钢新型沼气示范村;使3872人次农民接受了科学养羊技术培训,全县近15万只羊得到了有效的疫病防治;解决了1500多人的生产和5000多羊只的牧草用水问题,项目区农户每年可获得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1500元左右。取得了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农业综合开发成为彝乡红土地上最引人注目的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之一。
县国土资源局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立项,多渠道筹集资金3400多万元,完成了70多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累计开发整理地块面积2000多公顷,新增耕地540多公顷,20000多获益农民每年可增加粮食产值2000多万元,增加经济净收入1000万多元,广大农民从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动力。今年,总投资2900万元的国家级大可乡大磨和石林镇省级和摩站土地整理项目已经启动,项目两年完工后,可整理土地1300公顷,新增耕地130公顷。
近20年来,中央、省、市、县共投入扶贫资金7898万元,实施农田水利及人畜饮水项目291件,道路、通讯和电改项目115件,农村能源建设项目24件,文化卫生设施建设项目100件,茅草房改造惠及840户贫困户。2005年,全县贫困人口由1986年的80800人减至11925人,贫困人口总量递减了85.2%,把党的关怀送进了千家万户。
“五新十有”绘蓝图
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在广泛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结合石林实际,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新”、“五好”、“十有”目标。从全县来讲,实现“五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管理形成新机制。从村组来讲,实现“五好”:选好贴心群众的好班长、建好热心为群众办事的好班子、选准帮助群众增产增收的好路子、建立管理民主的好机制、营造民主和谐的好环境。从农户来讲,实现“十有”:每户至少有一项增收致富的门路,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或种植养殖加工能手,有一名以上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力,有一栋富有特色、庭院美化的住宅,有一个卫生厕所,有一个沼气池或环保型灶具或节能省柴灶,有一部电话;有一辆交通工具,有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有一个团结和睦守法的家庭。
围绕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石林将每年确定一批试点村集中扶持,重点推进,典型示范,逐步推开,分步实施农村道路硬化、有线电视村村通、能源替代、生态环境建设、农民素质培训等七项重点工程;重点抓好建设发展规划、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农村综合改革、农民教育培训、基层政权建设等八个方面的工作;每年实施2000户“一池三改”建设工程。到2010年,扶持发展县级龙头企业50个、市级龙头企业10个、省级龙头企业5个,培育农业专业协会20个;县内转移和县外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各1万人,使农民非农收入达到50%以上;建成5到8个旅游商品、畜产品、粮食等专业市场,100个农村便民小超市;每个行政村建成一个文化室和达标卫生室,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县农村并逐步提高统筹标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自然村村村通公路,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60%以上;公交车开到大部分重点村;彻底解决农村1.9万人的饮用水困难和4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一批城郊型农村融入城镇,成为城镇社区;25%左右条件较好的村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小康示范村;大多数村取得明显成效,有实质性进展,农民纯收入达到4500元。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年均递增8%,达到6600元,与石林现代化城市建设同步,广大农村初步呈现出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
试点先行出特色
为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县委、县人民政府多次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在全面听取相关部门和全县88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34个村民小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了《石林彝族自治县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石林彝族自治县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4个市列试点村,在市级财政每村补助10万元的基础上,县级财政每村再补助10万元;县列5个县级试点村,在市级财政每村补助5万元的基础上,县级财政每村再补助15万元;乡(镇)列8个试点村,县级财政每村补助5万元,各乡(镇)财政再给予适当配套补助。
目前,9个市、县级试点均已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了新农村规划,各项建设正按计划稳步快速推进,以“四清”“四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4个市级试点村中,鹿阜镇小乐台旧村正在新建2个村内公厕,改造2个垃圾池,修缮改造村里的文化场所和设施;板桥镇小叠水村已栽下乡土树种3000多株,46户“一池三改”已投入使用并开设了“农家乐”试点,已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4户,全部采用石板铺设的村内道路已基本完工;长湖镇阿着底村已绘制完成民风民俗壁画70幅,23户“一池三改”正在施工,水利基础设施正在改造;石林镇小箐村民居特色化改造项目和村内排污沟修缮改造已进入施工阶段。小叠水村村长范成科说:“今年列入市级试点以来,全村46户全部报名‘一池三改’和安装太阳能,每户需要投入近5000元,政府补助4000元,每户村民自己出资不到1000元就用上了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再也用不着上山砍柴了”。
在5个县级试点中,鹿阜镇大昌乐村全长3500米的村内主干道硬化工程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西街口镇西街口村新建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已完工并投入使用,450米长的村内道路硬化及排污沟建设已经完成,正在着手建盖2个村内公厕;路美邑镇堡子村计划建盖的4个村内公厕、2个垃圾池和600米村内道路修缮等项目正在施工;大可乡大可村1100米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已经完工,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正在施工;圭山镇矣维哨村680米村内排污沟改造正在施工,90户“一池三改”已经开工建设。
在8个乡镇级试点村,村民的积极性同样十分高涨。板桥镇黄家庄村在县级补助5万元的基础上,已自筹资金16万元,进行了村内环境绿化,建起了科技文化馆,修建了水泥路,照壁牌坊、村内公厕和园林式的村民休闲活动场所,正在进一步完善设施,准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在单列的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中,投资300万元的板桥镇矣马伴人饮工程已经正式通水,3200多群众彻底告别了年年春季靠政府派车送水保人饮的历史,喝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投资100万元的大可乡中龙人饮工程正在进行施工建设,近日可完工通水;县级补助450万元实施的5000亩甜柿推广种植、2000亩红梨高接换种项目已经接近尾声;县级安排200万元配套资金实施的2500户“一池三改” 国债项目已经进入施工扫尾阶段;县级安排配套经费60万元实施的13个村道路硬化建设项目大部分已经完成;每个补助2万元新建的30个村级规范化卫生所大部分可于年底前竣工验收;投资150万元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完成近90千米的光缆主干线架设, 15个村委会62个自然村的7000余户农民,可望在年底前看上清晰稳定的有线电视节目;投入115万元的新农村建设培训计划已经圆满结束,经过各类培训,2131名各级干部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和骨干力量。2006年,仅县级财政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就已达到了1300多万元,超出了1000万元承诺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