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辛亥革命,大家知道的已經很少,唯一能夠讓人記住的便是男人剪去長到下身的長辮子,不再因長發而煩人,女人則把裹過后嚴重變形的不再善於走路的腳放開,讓腳下的道路更加寬廣。至於其它的,大家知道的就更少了。以上講的只是極小的細節,從大的方面來講,辛亥革命應該說在中國的歷史上名垂千古,因為它徹底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近三千年的封建社會,使中國走向了三權分立的共和之路,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空前發展)。雲南,作為辛亥革命的發源地,有太多的有識之士都參加了那場革命。辛亥革命到現在已經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對於整個人類歷史來說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個體的人來說,一百年的時間已經太遠太遠,許多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其實已經過了很長時間。就像辛亥革命一樣,昨天才發生的事情,到今天已整整走過一百年的歷程,曾經的老人對辛亥革命還記憶深刻,可如今再尋訪起來,知道的人已是寥寥無幾。辛亥革命對我縣的影響是很大的,其中和一個當時最關鍵的政界人物有關,他便是辛亥革命時期任石林縣縣長的馬標,辛亥革命中同盟會的著名人物之一,他和建國第一元帥朱德以及國 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范石生同為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學員,因為縣長馬標的關系,石林與辛亥革命有着太多的關系。
縣志里記載,從元朝開始,石林設州,轄邑市和彌沙兩個縣,管轄的范圍依然是西北至尋甸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馬龍州界一百三十里、陸良州界四十里,東至廣西州界八十里,東南至彌勒縣界八十里,南至黎縣界七十里,西至河陽縣界九十里、宜良縣界三十里,東西廣百里,南北距離二百二十里。在近千年中,石林都是以州稱謂,隸屬於澄江府,但到了民國二年,辛亥革命以后,在馬標任縣長期間,石林的管轄區域范圍不變,但稱謂上改州為縣,直接隸屬於滇中道尹。馬標便是石林(路南縣)的第一任縣長。(民國元年以前,馬標的身份是知州,正五品,民國元年,路南改縣以后,路南縣長列為三等缺)。
馬標(1880—1959年),字錦飈,號罷谷山人,白族,雲南省洱源縣城南馬家營村人,世代以耕讀為本,祖父和父親都在馬家營開設過私塾。馬標幼讀私塾,13歲赴大理參加府考名列第一。1903年舉辦新學時,他即赴省考入雲南高等學堂,畢業后送到日本留學,在日本,考入日本“鐮倉鐵道學校”學習鐵路工程,在日本學習期間,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與李根源,呂志伊等主編《雲南雜志》,撰寫了不少反清興漢宣傳民主革命的文章。辛亥革命期間,他於滇南變亂之后,在盜匪橫行的情況下首次出任路南縣知事(縣長)(馬標就任以前的六十年里州官都處於空白,馬標就任以后還沒有人敢出來做事),即路南由州改縣以后的第一位縣長,在無人敢到路南就任的情況下,馬標縣長能到路南就任,說明了馬標的救國救民之心與非同尋常的膽量。就在他任縣長期間,為石林(路南)人民做了許多好事、實事,存留到現在,大家有目共睹的是:《路南縣志》,馬標寫於辛亥革命期間,如實記錄了當時石林(路南)縣的方方面面,包括地理志、建置志、賦稅志、學校志、祠祀志、秩官志、選舉志、人物志、藝文志和雜志。本志書由唐繼堯題詞,寫序的分別是辛亥革命后出任國家眾議院議員、國家交通部總長的劍川人趙潘;護國運動以后時任雲南省代理省長、解放后任雲南省第一、第二屆政協副主席的由雲龍;清朝光緒進士、經濟特科狀元袁嘉谷;馬標本人以及路南本地有識之士、雲南省民政廳第一任廳長趙世銘等人撰寫了題詞和序言。小小的一本路南縣志竟然得到這么多雲南省文化界名人和政界要員的關注和支持,還親自為這本志書題詞寫序,便可以從側面看出這本縣志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以及馬標縣長在雲南政界的影響力和他的為人。這本縣志是石林縣第一本由縣長親自任總纂的縣志,共四冊十卷。它詳細的記錄了當時石林(路南)的地理、景觀、物產、人口、區域等,這是目前存留下來的馬標縣長在辛亥革命期間在石林(路南)所做的第一件有目共睹的好事、實事。
其次,馬標縣長作為以耕讀之家出身的學子,受父親、祖父開辦私塾教育,后來又考入雲南高等學堂學習,接受西式教育的影響、啟示,知道教育對於人生的重要性,於是,在辛亥革命期間,馬標作為同盟會的重要人員之一,在他任縣長以后,大力倡導文化興國,到處開辦學堂。馬標縣長在縣志中記載,當時的西區有九所學校,分別是縣立高小學校,地址在城東關外文昌宮;縣立乙種蠶業學校,在城東關外黌宮;縣立女子國民學校,在城東街舊日書院講堂;縣立國民學校在東街公所樓后;區立國民學校兩個,在東街書院后四甲公所,一在南關外土主寺前;私立小學校有三個,一是東街城隍廟、二是北街徐家祠、三是北街正覺寺。除了縣城以外,東區有學堂十七個,南區有學校十一個,西區有學校九個,北區有學校九個。在《雲南通志》的記載里,說石林(路南州)學額進文童十二名、武童十二名、廩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到昆明就讀。並撥給勸學所(最初的教育局,現在的老井飯店)一定的費用,用來支持教育。通過同盟會馬標的支持和鼓勵,石林縣的教育事業不斷發展、興旺起來,為啟迪路南民智,關愛民眾、傳承文化、開拓視野,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石林縣(路南)當時由於地域寬廣,人員稀少,加之各民族之間很少有交往,溝通,再加上是古驛道的必經之地,火車又從祿豐村通過,交通已初步形成,但人們的思想還參差不齊,經濟相對落后,人們吃的都成問題,但是,經濟越困難,盜匪越猖獗,外地來的盜匪強占了所有的叢林密集的山區驛道必經之地,猖獗的盜匪沿着驛道四處活動,搶劫從驛道過往的人員,同時,隔三差五還到附近的村寨中向百姓搶劫、偷盜,盜匪們的存在嚴重的影響了交通的通暢和境內百姓的安寧,過往人員和百姓心懷恐懼,路南地界成了這些過往人員,尤其是商人和學子過境的障礙。在溫飽都成嚴重生存問題的年代,糧食是最基本的生存根基,但盜匪對村庄的不時騷擾讓百姓心懷恐懼而無奈,民不得安生,過路人員和百姓惶惶不可終日。面對這樣的境況,一心想着救國安民、富民興國的同盟會的成員馬標縣長,看在眼里,急在心頭,經過多方考慮以后,決定從生活富裕的民眾中捐款創建演武廳(地點在縣醫院),演武廳的學員來自於全縣各個地方年輕而心懷救國救民願望的本地人,其中,還有部門會講漢語的彝族同胞,演武廳的學員又稱路南團兵。訓練團的教員則從雲南講武堂的學員中聘請。經過一段時間吃苦耐勞、嚴格訓練,路南團兵隊訓練成功,團兵隊號稱勁旅。他們打擊驛道沿途的盜匪和到村寨里搶劫的盜匪,並對百姓舉報的盜匪窩點進行剿滅,經過一段時間的傾力奮戰,路南境內的盜匪逐漸減少,最后絕跡,路南境內的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境內驛道過往的旅客也能安全的通過。馬標縣長的這一功勞曾被人們稱道了很長時間,提起讓人心懷恐懼的驛道盜匪和盜匪的絕跡,當時的人們都會把功勞歸功於路南縣的第一任縣長、辛亥革命期間同盟會的重要人物之一的馬標縣長。
再次,在辛亥革命期間,也就是馬標親任路南縣第一任縣長期間,他還為路南人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修復在趙發兵燹之亂以后被毀的古跡。我縣自從明朝初年改土歸流以后,結束了彝族土著官員的統治,開始了流官的治理,流官都是通過儒學教育,並不斷參加考試而取得的功名,自然注重漢文化的教育和功名的建立。從中國古代到近代,教書育人、建立功名,倡導學風,強身健體都要與文廟、武廟以及魁星閣等載體為依托。據載,路南縣境內的文廟、武廟、魁閣始建於明朝改土歸流以后,為了教育民眾,倡導學風,讓民眾自覺接受儒學教育,在最初的文廟、武廟、魁星閣、城隍廟和文筆塔等建築物建好以后,歷屆州官都在不斷修復坍塌的部分,但清朝咸豐年間始亂以后,被毀的文廟、武廟以及魁星閣無人倡導修復,面對坍塌的古跡,縣長馬標從鄉紳和富裕人群以及上司處多方籌款,修復了文廟、武廟等建築,並把毀於趙發兵燹后搬遷到雙龍山的魁星閣(被雷擊而倒塌)也修繕,同時把雷劈而倒塌的文筆山上的文筆塔重新磊好。總之,辛亥革命同盟會的會員馬標——路南縣的第一任縣長,辛亥革命期間在路南任職,為路南人民做了太多的實事和好事,得到了石林漢族人民和彝族人民的贊揚。
還有,辛亥革命期間,新思想、新事物百出,縣長馬標作為同盟會的重要人物,自然深受新思想、新觀念的影響較深,據馬標親任編纂的縣志里記載,民國元年,路南成立州議事,對兩會參政議政;改變名稱,把學堂的名字改為學校;民國初年的教育局名稱為勸學所,勸學所的總董為勸學員長,勸學員改為實業員。縣長馬標倡導民主,在廣大民眾中實行選舉制度,十一月,全縣公民集中在演武廳進行公選,民眾自由投票初選雲南省議會眾議院議員;十二月,在馬標縣長的提議下,路南開始設置警察區長,巡長一員則仍舊使用原來的;民國二年,改州為縣,縣知事(縣長)兼理司法;二月,參照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選舉制度,雲南省議會成立,路南縣當選為參議員、眾議院議員的兩會議員在省議員的帶領下赴北京參加會議,年底,縣直管的自治機關附設錢糧核算處。
辛亥革命期間在路南發生的故事,除了關於馬標的記載和事跡以外,還有就是辛亥革命期間名燥一時的韓勤,韓勤的出生年月已經不詳,男,漢族,路南鹿阜鎮大屯村人,幼年讀私塾,略通經史,在州試(路南在元明清時期稱州)中名列第一,但因家庭經濟困難,無力資助他到澄江府參加會考而終止學習。雲南重九起義民國成立以后,韓勤積極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帶領家人率先垂范,在路南,他第一個剪去了長辮子,而他的妻子,在他的倡導下,第一個實現了放足,不再用又長又臭的裹腳布把腳裹得又小又圓,從頭和腳的解松,徹底解放了人的思想意識,男人不再因為長辮子而禁錮自己,女人不再因為裹足而失去行動的自由。在剪辮子和放足以后,他又編撰一篇名為“殿閻王”(閻王即地域統治者)的檄文,即向陰間的閻王爺徵討的文章,貼在州政府對面的照壁上,並召集學生百多人搗毀城隍廟里的泥菩薩,破除迷信,喚醒正在沉睡的路南人民,他的舉動當時曾經名燥一時,后來,雲南法政學堂成立,他考入法政學堂學習法律,希望以法治國強國盡自己微薄之力。雲南護國運動起義以后,他投筆從戎,跟隨蔡鍔將軍護國第一軍進入四川抗敵。護國成功隨蔡鍔回到雲南,他的功勞得到省長的認可,省長顧品珍親自任命他為景谷縣的縣長,他為景谷縣再次帶去了民主強國的思想。在辛亥革命期間,路南除了馬標和韓勤這兩位有名人物以外,在大屯村還有一位非同尋常的人物便是趙世銘少將。趙世銘(1884——1929年),字鼎成,男,漢族,為路南庠生,后到昆明進“雲南省警察學校”學習,畢業后任元江縣警務長。宣統元年(1909年)再次到雲南講武堂丙班與朱德同志為同班同學,后參加昆明“重九起義”,之后被唐繼堯任命為高等警察學校校長兼教練所所長。他是唐繼堯名下的一位旅長,曾隨唐繼堯出兵到貴州平亂,戰爭取得勝利回到雲南,得到唐繼堯的嘉獎。之后,在辛亥革命期間的民國五年,廣東的盜匪流竄到建水、個舊、蒙自一代盤踞,不時擾亂邊境安居的百姓,弄得百姓不得安生,盜匪還對被侵占地區的官員采取了殘酷的手段。廣東盜匪強據建水、個舊、蒙自以后,以這些地方為窩點,繼而占領了彌勒,並策划企圖突然襲擊強占路南。就在這個時候,當時任雲南軍長的唐繼堯將軍命旅長趙世銘平亂。趙世銘接受命令以后,帶兵從昆明到路南,縣長馬標積極響應。馬標帶領路南警團和趙世銘的軍隊連夜趕到路南縣的大麥地、油乍地、舍莫等地,隨即再進攻到花口。在花口,趙世銘與馬標率領的軍隊打敗了盜匪,第二天趁勝追擊,又於彌勒打敗了強盜,之后的數日內,建水、個舊、蒙自等處平安。此次出師大小十余戰,斃匪千余人,生擒數十人。他們的英勇作戰,剿滅了盜匪,使建水、蒙自、個舊、路南、彌勒的百姓歸於安寧。歸途中,路途的百姓喜笑顏開、出口稱贊。趙世銘在隨唐繼堯出兵貴州取得勝利以后,再次於路南、彌勒打敗了廣東的盜匪,為自己的一生鑄就了輝煌。兩次戰爭結束以后,他更加得到唐繼堯的信任,唐繼堯任命他為雲南省民政廳廳長。在他就任初候,雲南沒有工業,在他的倡導下在昆明海口建立了第一個躍龍電力公司,為雲南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有名有姓的漢族人在辛亥革命期間的事跡以外,在廣大的彝族地區,少數民族的起義也不斷出現,辛亥革命的起義和革新是中國在即將滅國的時候的一場全民族奮力拯救中國華夏兒女命運的翻天覆地的運動。
以上是辛亥革命期間漢族人和彝族人的一些真實的歷史故事,除了以上真實的歷史,在石林,還有一個特殊的人物便是英國天主教著名傳教士保羅.維亞爾的事跡。保羅.維亞爾1892年到路南的路美邑傳教,並在路美邑建了一所小學,1911年的辛亥革命期間,他再次籌集資金在青山口興辦了天民小學,在傳教的同時,又親自兼任學校的法文和數學教師。為了啟迪學生,開拓視野,他親自從法國購買了鍾表、指南針、經緯儀、寒暑表、顯微鏡、望遠鏡、留聲機、照相機、手搖電影放映機、幻燈、自行車、洋鼓洋號等支援學校教育,進一步開拓了學生視野,學生從初辦時的三十人增加到一百多人(學生全部是彝族撒尼和阿細)。辛亥革命期間,保羅.維亞爾除了在路美邑、青山口辦學以外,還在維則也辦了一所學校,在傳教和教書之余,他還請了彝族畢摩來學習彝族文字,並編了百年以后還在使用的《法倮字典》,字典的出版是在法國籌集的款,在香港新刷,字典為鉛模版。用彝文編譯了《教義問答》、《領聖體前后經》,用法文親自著有《雲南倮倮文研究》、《倮倮與苗子》、《倮倮人之歷史與宗教》等論著,首次把彝族文化和彝族人傳播到西方國家,引起了西方公家的關注。
路南在辛亥革命以前稱州,所管理的地域寬廣,建置歷史悠久,發生的故事自然也多。辛亥革命到現在已經整整100年,一百年對於整個地球來說只是很短暫的一瞬間,但對於短暫的人的一生來說,按照二十五年為一輩,一百年應該是整整四代人了。在剛剛過去的一百年里,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人思想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都發生了徹底的變。在中國,這些變化都應該始於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即辛亥革命。是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使中國走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處境,在此基礎上又有了民主革命的傳播和民族工業的發展。辛亥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有人說它對中國人的影響絕對不亞於“五、四”青年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我想,這樣的說法是有一定的根據的,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帶領着貧窮、落后而飢餓的中國人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但是這場驚天動地的革命喚醒了沉睡的中國人,讓中國人不再沉睡,不再自我麻木,不再沉淪,他們在以積極的態度拯救自我,拯救中國。也許,這些曾經發生的、真實的歷史故事已經離我們生活的環境很遠了,我們已經無法真人真事地去尋訪,而只有依托史志的記載來回憶歷史,但那場革命確實在本地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也喚醒了民眾。是啊!辛亥革命的影響不僅僅是在北京,以及其他大城市,對於我縣來說,辛亥革命的影響也是巨大的。辛亥革命造就了路南的一批名人,同時,革命的焰火不斷傳播以后,為西南聯大搬遷到昆明,師大附中搬遷到路南以及之后路南的“倒許”運動(聞一多先生評價路南的“倒許”運動是小“五四”運動)奠定了民主革命的基礎。
徐燕晴(石林縣政協文史委)
2011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