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聪明、善良、美丽的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软硬兼施地阿支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阿黑赶来相救,妒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回归大自然--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
《阿诗玛》是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口头流传的美丽而富有特色的长篇叙事诗,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
反映杨丽坤人生的音乐剧《风中丽人》
8月将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
2016年8月13日-16日,由著名歌唱家杨学进领衔主演的音乐剧《风中丽人》,将在上海美琪大戏院连演四场。
音乐剧《风中丽人》讲述著名彝族演员杨丽坤的人生历程,展现由她参演的电影作品《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交织而成的瑰丽画卷。回顾了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与自己作品和家人荣辱交错、荣辱与共的命运,以此聆听生活在绿水青山之间的云南各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美好夙愿。
该剧反应了杨丽坤充满戏剧性的悲欢人生:她对于这个世界的憧憬与感恩;她的善良与美丽;她的成功与喜悦;她对美好甜蜜爱情的向往,她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及摧残;她与丈夫唐凤楼的相遇、相知、相恋、相依及一起走过的幸福却不平静的人生……
杨丽
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
一、前言
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一带,是用口传诗体语言以叙事曲调来讲述“阿诗玛”的故事。通过讲述主人公“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表示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从而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诗玛》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外,还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重要价值,并在促进国内民族团结和对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振兴中华民族中具有实际的意义。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历史渊源
彝族撒尼语�
我年轻时看电影《阿诗玛》和《五朵金花》时,印象最深的是云南天地山川和人物之美,有一种心驰神往的感觉。后来由于对民族文化涉猎渐多,对《阿诗玛》史诗和阿诗玛这个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了它的分量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阿诗玛》也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诗玛》这部广泛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县彝族撒尼人中的民间叙事长诗,是撒尼人代代相传的民间创作,瑰丽非凡、美不胜收。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撒尼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和撒尼人的道德伦理追求。阿诗玛的传说对撒尼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都有重大的影响,是撒尼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回顾《阿诗玛》从收集整理到形成蔚为大观的“阿
阿诗玛的故乡在小石林内,有一泓湖水碧波粼粼,湖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石峰。那颀长高挑的身段,风姿绰约的动人体态,还有那包头衫,身后的背篓,像一位彝族撒尼少女,这就是著名的阿诗玛石峰。
提起阿诗玛,许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美丽善良的彝族撒尼姑娘阿诗玛,为了爱情和幸福,不向恶势力低头,最后化为一尊石像,天天翘盼着心爱的阿黑哥归来。
美丽的传说
老毕摩金玉明说:撒尼人说的“阿着底”是阿诗玛诞生的地方,一个对撒尼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地方。
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出处,据说是在石林的海宜。不少人都会记得,电影《阿诗玛》里阿诗玛依偎的大树,三棵大树的村子就是海宜。对于撒尼人来说,海宜是先民们从北方迁移至此的第一个落脚定居之地。或者换一种说法,
■她是叙事长诗《阿诗玛》的作者,她历经40年,要回了属于自己的作品版权
■她在一所小学中发掘了电影《阿诗玛》的主演杨丽坤
■她一家出了3个名人,她父亲是中国早期革命先驱,她哥哥黄钢是中国十大新闻记者之一
一家出了三个名人
今年,武汉图书馆将新添一个“三黄特藏专室”。
“三黄”是指黄负生、黄钢和黄铁。其中父亲黄负生是党的早期领导人,儿子黄钢是中国著名记者、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作者,女儿黄铁是著名诗人、长诗《阿诗玛》的作者之一。“三黄特藏专室”成立后,将成为该馆首个家庭特藏专室。
“三黄”中,如今只有87岁的黄铁健在。她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司副司长的职位退休后,于近年回到故乡,成为市文联专业作家。“三黄特藏专室”的书籍,将主
——关于石林阿诗玛文化创新发展的思考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双重强力校正下,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由过去单纯依靠科技进步追求高额利润的极端,逐步转变成为更加关注和满足多样性的意义和各方面人群诉求的多元化综合发展方式,即可持续发展方式。这种转轨在西方社会发生了三十多年后,我们才猛然觉得我们的民族文化原来还是那样的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迷人的魅力,我们生活真正需要的还是那些亲切朴实的东西,于是乎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口号,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下,大张旗鼓地在劫后余生、伤痕累累的民族文化遗迹中,找寻捡拾我们久违了的精神和灵魂。
&nb
在一本黑色硬皮子底的老相册里,云南姑娘“阿诗玛”眨动着她那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几近透明的笑靥有点亦幻亦真。就是这张微微侧过来的脸,永远印在了一代人的心里。不仅仅是一种令人绝望的美丽,而是用浸透悲伤的生命作注脚。在世俗的天平上,有什么能够重过生命呢?
“她那时候的美丽是压倒一切的。她的出现令很多演员觉得自己的光彩没有了。”一位60年代的老演员回忆起往事时,沧桑的眼神变明亮了。在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中,阿诗玛渐渐“褪”去了,现实中的杨丽坤在她的亲朋好友的叙述中鲜活起来。
为使她不感寂寞 家里最多养过六条狗
杨丽坤1978年调至上海电影制片厂,她的新家位于上海郊区,叩门时会传来阵阵狗吠声。她的丈夫唐凤楼就一直坐在放满花圈的房间里,我们的谈话就在此
杨丽坤,一位优秀的彝族女演员。由她主演的《五朵金花》、《阿诗玛》两部影片是上世纪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精品。但也正因为这两部影片,杨丽坤在“文革”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张维在1977年至1984年期间曾任云南省歌舞团团长,他回忆了杨丽坤辉煌、蒙冤与昭雪的往事。
杨丽坤这个名字,紧紧地与优秀影片《五朵金花》、《阿诗玛》联系在一起。她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特别是陈荒煤的《阿诗玛在哪里?》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关注。接着,上海《文汇报》发表了《阿诗玛就在我们身边》,杨丽坤的冤案,一时成为舆论的热点。
1978年的秋天,我与云南省歌舞团演员严学恒、殷培娴(殷是杨丽坤在住院中的陪护,感情很深)、云南日报记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