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聪明、善良、美丽的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软硬兼施地阿支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阿黑赶来相救,妒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回归大自然--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
资料来源:石林县文产办 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用口传诗体语言,以叙事曲调来讲述“阿诗玛”的故事。通过讲述主人公“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表示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从而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在民间也以口耳相传的方式用撒尼语来传唱,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阿诗玛》分为南北两个流派,两个流派的《阿诗玛》大同小异。     “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用叙事性曲调。《阿诗玛》在构思技巧上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在艺术形式上使�
发布时间:2018-11-12 了解详情
资料来源:石林县文产办     阿诗玛叙事长诗的内涵     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彝区的村村寨寨。按照地理位置和土语及服饰差异为特征,《阿诗玛》的流派风格也可分为南北两个流派:南部流派分布为圭山乡、亩竹箐乡、维则乡;北部流派分布为北大村乡、西街口乡、石林镇。两个流派的《阿诗玛》大同小异。     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源远流长。关于《阿诗玛》起源时间,学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认为萌发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跨越了若干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用撒尼彝语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由于千百年来都用撒尼语传播,直到近现代,外界才知道《阿诗玛》
发布时间:2018-11-12 了解详情
撒尼少女 小石林   在小石林内,有一泓湖水碧波粼粼,湖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石峰,每天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留影。那颀长高挑的身段,风姿绰约的动人体态,还有那包头衫,身后的背篓,多么像一位彝族撤尼少女啊!这就是著名的阿诗玛石峰。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一提起阿诗玛,许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美丽善良的彝族撒尼姑娘阿诗玛,为了爱情和幸福,不向恶势力低头,最后化为一尊石像,天天翘盼着心爱的阿黑哥归来。      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改编成电影《阿诗玛》后,作为追求坚贞爱情和自由幸福的象征,阿诗玛的故事得到广泛传播。     村头石桥上,雕刻着阿诗玛的传说 临街的墙壁上,画着阿诗玛的传
发布时间:2018-11-12 了解详情
——评《石林阿诗玛文化发展史》       我年轻时看《阿诗玛》,深切地感受到云南天地山川和人物之美。后来读书写书,对民族文化涉猎渐多,对彝族撒尼人所创造的“阿诗玛”史诗和阿诗玛这个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了它的分量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阿诗玛的美丽传说可以称之为彝族撒尼人的心灵之音,文化之精粹。这部广泛流传于石林县彝族撒尼人中的民间叙事长诗,是撒尼人代代相传的民间创作,瑰丽非凡,美不胜收。它从各方面反映了撒尼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和撒尼人的道德伦理追求。阿诗玛的传说对撒尼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都有重大的影响,是撒尼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瑰宝。 而《阿诗玛》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
发布时间:2018-11-12 了解详情
       王玉芳是一个纯朴、善良的农家妇女。老人年近七十,虽年事已高,许多时候,她仍在田里劳作。如果她不亮开她那清脆的歌喉,你只觉得面前的老妇人就像自己的奶奶一样亲切和蔼。但只要她张口唱上一曲阿诗玛小调,你会觉得如天籁之音,似流水潺潺,一下子流进了心间——几百年前传说中那个美丽的阿诗玛,又来到了你眼前。这就是2007年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学·阿诗玛”代表性传承人王玉芳。     寻访     阿诗玛的传说,让石林有了更美丽、更吸引人的理由,也让无数冷冰冰的石像变得“情意绵绵”。阿诗玛成了勤劳、勇敢、善良的彝家妇女的化身。那么,在民间,我们能找到传说中的阿诗玛吗?       阿诗玛让石林更美     到�
发布时间:2018-11-12 了解详情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权所有: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盛威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190072